甘肃省的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1.探明矿产种类多、储量较丰富。据2000年全国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保有情况及其在全国的排序资料,甘肃省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29种居全国前五位,53种居全国前十位;已开采利用的矿产65种,产地350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75处,镍、钴、铂族、硒等矿种居全国第一;锌、铊、碲居第三;铜、铬、镉居第四;铅、镁、锑居第五;钡居第六;探明的冶金辅助原料、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产地众多,种类齐全,质量优良,其中冶金用石英岩、伴生硫、重晶石、钾盐、透辉石、方解石、水泥用矿、水泥用红土、黄土、岩棉玄武岩等矿产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五位;饰面蛇纹岩,铸型粘土居全国第一。另从全省人均占有保有储量与全国比较来看,我省高于全国的矿产有20多种。其中,镍、钴、铜、铅、锌、锑和铂族等有色及贵金属矿产比全国的人均占有保有储量高出3—31倍,具相对优势;其次是少数冶金辅料矿产。能源及化工原料矿产相对不足,尤其是大宗农用矿产(磷矿等)相当短缺。上述情况基本反映了我省矿产资源结构特点。
2.共(伴)生矿产或组份复杂的综合矿床多。这一特征大大地提高了本省矿床的综合利用经济价值,但也相应加大了开采和选冶的难度。据统计,我省已探明的大、中型金属矿床和部分非金属矿床均共(伴)生有多种有益组份。如金川铜镍矿床中伴生铂族、钴、金、银、硒、碲、铬、硫等13种有益元素,其中铂族和钴、硒的保有储量属全国首位。有些矿床共伴生组份的经济价值已接近或超过主矿的价值。如小铁山矿床,除铜外,共伴生的铅、锌、金、银、镉、硒等储量均达大中型以上规模,其经济价值高于主金属。
3.有色金属矿产探明矿种较齐全,品位富,易选冶。全国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矿产13种,除铝土矿外,甘肃都拥有探明储量。就矿石品位而言,镍、铜、铅、锌等以富矿为主,如镍平均品位达1.07%;铜矿床含Cu>1%的富矿占总储量的70%以上;铅锌矿石Pb+Zn品位大多在7—8%,某些重要矿床(如厂坝等)品位大于8%的原生硫化矿石占全矿的90%以上,选冶回收率高,开发利用条件优势。
4.有些大宗矿产贫矿多、难采难选冶的矿多、富矿少;有的矿种不配套。例如,全省铁矿保有储量中的92%属贫矿;锰矿保有储量中,低硫富矿仅6.15%;方山口大型钒矿含V2O5仅0.826%;铬矿储量中富矿仅占29.63%。铬铁比值普遍偏低;煤炭配比不均,缺少无烟煤和炼焦用煤等。此外,甘肃省农用化肥矿产明显不足,已探明的磷矿储量少、品位贫,一般含P2O5为8.28—11.46%,多为难选的胶磷矿,致使目前难以利用。
5.许多重要矿产,特别是金属矿产的探明储量高度集中在一个地区或一个产地,而小型矿床则遍布全省,既有利于建设规模矿业基地又便于发挥地方优势。如金昌市的铜镍,陇南地区的铅锌等等,均已建成为我国大型矿业基地。
6.矿床地质工作程度偏低,一定程度制约了矿业的发展,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我省拥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420处,仅占已发现矿床(点)七分之一。少数地方国有矿山和85%以上的集体矿山、个体采矿是在地质工作程度很低或没有做过工作的矿产地开矿,盲目采挖资源,造成资源破坏和浪费。
7.未来一、二十年,我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不容乐观。根据对甘肃省常用34种矿产(全国为45种),依据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条件、资源可供性对国家、地方和乡镇三个层次开发的满足程度所进行的最新论证认为,到2010年仅有镍、钴、钨、锑、重晶石、石膏、水泥灰岩、膨润土等不足10种可满足或基本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多数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突出的是石油、煤、铁、锰、铜、磷、盐、萤石、优质玻璃硅质原料等。因此,矿产资源勘查的任务十分繁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勘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已进入了寻找深部矿和难识别矿为主的新阶段,必须依靠新理论和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引进。
8.对经济建设起支撑作用的重要矿产,资源前景好、找矿潜力大。据资源总量预测研究表明,主要矿产预测资源总量(含已探明储量)分别为:石油22亿吨、煤1950亿吨(其中埋深大于
总之,甘肃矿产资源基础雄厚,远景可观,具突出的禀赋优势,将为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实的矿产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