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中心 >> 县域矿产资源数据库 >> 正文
县域矿产资源数据库

江苏省燃料矿产——煤

文章来源: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网站    点击数:1291    更新时间:2009-10-21 13:18:15    

  江苏在唐代就已使用煤炭,宋代已开采煤炭用来冶铁。清同治七年(1868年)德人李希霍芬来南京、镇江等地考察地质,记述了龙潭一带的含煤岩系。民国68年(19171919年),刘季辰、赵汝多在贾汪、宁镇、宜兴、苏州西山等煤田作了地质调查,并在《江苏地质志》调查报告中指出,江苏煤田有“南系、北系之分”。建国后,江苏省地矿局和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对全省137个地区进行普查勘探工作,截止1992年底,计探明大中小型煤田(煤矿井田)128处,探明各类储量46.89亿吨,保有储量41.52亿吨。
  从已知煤田分布,根据大地构造分区和含煤层位、含煤性、煤质及构造特征等差异分为北、南两个成煤区。
  北区属华北型煤田,集中分布在徐州市的铜山县、丰县和沛县等地,又称铜、丰、沛煤田,一般煤层分布广,层位稳定,层数多,厚度大、煤质好、储量大,占全省探明煤炭储量的92.7%。煤田位于华北地台古生代巨型聚坳陷的东南边缘。含煤岩系为由海陆交互相过渡到滨海相一陆相的含煤沉积,主要含煤地层有石炭纪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三个组,煤系地层总厚度约370米,含煤24层。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局部含薄煤层,偶见厚度2米的煤包。
  南区属华南型煤田,分布在南京、镇江、江阴、常州、无锡、苏州一带,以及沿江的南通、扬州地区,又称苏南煤田,南区煤层分布变化大,煤层薄,煤质差,储量小。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次为三叠系上统范家塘组、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此外二叠系下统堰桥组、孤峰组、栖霞组,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等,公见于煤线、薄煤或局部透镜状煤层,寒武系下统幕府山组的石煤等无工业价值。
  第四系广泛覆盖的苏北凹陷地区,虽然在地层分区上属于扬子地层区,但仅在建湖县和滨海县褶皱隆起部分地区的钻孔中零星见龙潭组,偶含薄煤层,尚未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煤田。
  泥炭
  1958年根据群众报矿,由江苏省地矿局地质队和南京地质学校师生开始进行泥炭资源的地质调查工作,以后省地矿局、省煤田勘探公司、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和省煤矿研究所、省煤炭情报站等单位又进行了泥炭地质调查和普查勘探工作。已知有泥炭矿点187处,求得地质储量5980万吨。
  泥炭是沼泽地区的沉积物由植物残体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的有机堆积物。它是地质、 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省内泥炭矿可划分为沟谷洼地型、河漫滩洼地型、废河道型、湖滨洼地型和泻湖型等五种类型。它们在平面上显示了由西向东依次出现。根据泥炭矿分布和区域地貌特征分为北部丘陵平原泥炭区,西部低山丘陵岗地泥炭区和东部平原泥炭区。
  省内泥炭主要属于低位型草本泥炭,草本一木本泥炭很少。其植物残体主要有芦苇、苔草、葛蒲、莎草、蒿草等组成。测定数据表明,省内泥炭多为低有机质,强分解、低至中等腐殖酸的泥炭,由于泥炭质量比较差,发热量比较低,在燃料、化工等方面的利用受到限制,农业方面作为有机肥料,虽然全氮含量较高,但大部分氮需经生物分解成可溶性氮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只能作为一种长效肥料,对改土养地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