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公报显示 我国矿产资源形式进一步好转
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公报》(有关地矿的图解等内容见今日4版)。2006年,全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13处,比2005年增加44处;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9种,查明资源储量有所增加的矿种有9
9种。公报发布的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的矿产资源形势在2006年得到进一步好转。
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如按亚矿种计,矿产总数达到223种,除铀、钍、地热、地下水、矿泉水和新上表的矿种外,其余210种矿产与上年度相比,查明资源储量有所增加的矿种有99种,有所减少的有70种,无变化的41种,分别占47%、33%和20%。
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中,全年共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13处,比2005年增加44处,在新发现的213处大中型矿产地中,能源矿产地42种,金属矿产地85处,水汽矿产地1处。有72 种矿产新查明储量,其中石油9.44亿吨、天然气5381立方米、原煤367亿吨。在14种支柱性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只有石油、铬、硫铁矿等3种矿储量下降,储量下降的矿
种比2005年减少了3种。
全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套改顺利完成,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取得新成果,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全面展开,全国危机矿山深部和外围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全面推进。
全国主要矿产品产量稳步上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其中原煤产量23.80亿吨,原油产量1.84亿吨,铁矿石产量5.88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1917万吨,磷矿石产量3896万吨,原盐产量5403万吨。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839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为21.6%。其中原油进口14518万吨,铁矿石进口32632万吨,锰矿石进口621万吨,铬铁矿进口432万吨,铜矿石363万吨,钾肥743万吨。与2005年相比,铜、 钾肥进口量下降,原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进口量有所增长。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引进来”成效明显。200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成为加强国内外矿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外资勘查开采我国矿产资源日趋活跃。西藏谢通门县铜金矿、黑龙江嫩江县争光金锌矿等外商勘查开发项目取得新成果。有效涉外勘查许可证249件,涉外采矿许可证194件。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更加注重实效。2006年在油气,铜、镍、铝土矿等有色金属,以及贵金属勘查开发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2006年底,全国有效勘查许可证26095件(新立6129件),有效采矿许可证117910件(新立16032件)。27个省(区、市)开展了探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全国共计出让探矿权2953件,出让价款39.70亿元。30个省(区、市)开展了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全国共计出让采矿权35425件,出让价款106.04亿元。第一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采矿权设置方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公报发布的数据还显示,2006年我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继续进行并在多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完成了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14万平方千米,实现我国陆域的全覆盖;在重点地区部署了一批中比例尺区域物探、化探工作,圈定了一批新的找矿异常区和远景区。
全面完成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采用遥感方法对青藏高原260万平方千米范围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系统查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情况,全面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环境变迁演化规律,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信
息系统。
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启动。应用遥感技术对晋陕蒙能源成矿带、川西南多金属成矿带等8大成矿带矿产开发进行遥感监测,获得大量实测数据,为矿产资源规划及开发秩序整顿、矿山环境整治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稳步推进。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覆盖108万平方千米;查明我国土壤中 54 种元素和有关指标的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分布范围等,评价了土壤、环境、医学等相关重大生态问题;利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有害元素进入生物链循环污染粮食、蔬菜、水产品等进行危害性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固体矿产资源勘查获突破性进展。西藏驱龙铜矿区累计探获铜资源量790万吨,云南普朗铜矿累计探获铜资源量437万吨,有望成为新的国家级铜矿基地;西藏尼雄地区富铁矿评价有新发现,钻探证实深部有富铁矿存在;新疆乌恰县乌拉根矿区圈出厚大铅锌矿体,探获资源量222万吨;湖南锡田锡矿规模进一步扩大,预测全区钨锡资源量60万吨;黑龙江伊春-延寿地区发现具有特大型远景规模的斑岩型钼矿床,预测钼资源量50万吨;广西右江地区新发现具有特大型远景规模的铝土矿,预测远景资源量11950万吨。
海洋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开展海南岛幅、上海幅的1∶100万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示范,部分完成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加强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完成部分调查区的油气远景预测,提出了新的油气战略选区;完成珠江口外、青岛、山东半岛北部、长江口外等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效明显。探明鄂尔多斯全盆地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58亿立方米/年,目前开采量为11亿立方米/年,开采潜力为47亿立方米/年,为国家能源基地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地质基础信息;在四川省开展“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取得实效,成功解决3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在吉林通榆县、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青海贵德县等地方病严重区,找到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地下水,并完成示范井28眼。
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建成的1:20万全国性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基础水文地质信息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