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
(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美术
地区:浙江,福建,广东,青海
编号:Ⅶ-50
1、灯彩·仙居花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仙居县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系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其发源地在浙江省仙居县皤滩,后延及横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乡镇。
相传无骨花灯始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单灯风姿卓越,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仙居当地,既用作馈赠的礼物,又用于民居装饰,在民间节庆活动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无骨花灯的花色品种曾经多达八十余种,现已抢救恢复27种,挖掘、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灯彩·硖石灯彩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硖石灯彩是的工艺美术品。硖石灯彩主要流传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硖石灯彩即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清代乾隆年间,硖石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下东街的"塔灯"、横港桥的"凌云阁"、横头的"梅亭"等灯会层出不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硖石民间制灯、迎灯盛行,灯彩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形态亦有较大突破,出现了"龙舟"、"采莲船"等品种。
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龙灯彩舟、玲珑古塔、走马花篮等。其灯体以宣纸、竹篾、铅丝为主要材料,有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等八大制作技法,制成后以灯映画,能显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硖石灯彩除了有与各地制作灯彩相同的扎骨架、裱糊、绘画写字、装配等工序外,还要在书画既成的纸面(五层宣纸裱成)上,以极其细致的针刺和铲刻功夫,用刻刀和针把书画图案以外的空隙,刀刀铲除,针针刺透。其制作之精细,非同凡响,一个灯彩少则要刺几十万孔,多则要刺百万、千万余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的辉映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针刺画面,曾有诗写道:"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檀点红娇小,梅妆粉细香;等闲三夕看,消费一年忙。"
硖石灯彩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形成座灯、提灯、壁灯、挂灯和礼品灯五大品种,观赏和收藏价值进一步提升。现硖石灯彩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胡金龙。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灯彩学生都已弃艺而去,独特精湛的制灯工艺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