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在当代中国研究所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11-08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点击数:3429
第三,深化国史研究,要大力倡导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 如何为国家写史,如何为人民立传,对我们国史研究工作者来说,肩上担子重如泰山,手中之笔重若千斤。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倡导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历史研究是非常艰苦的工作,国史研究要推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必须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新中国已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一系列鲜活的事件进入了历史档案馆,同时也留在许许多多共和国创建者、建设者的脑海里,这就需要我们国史研究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询、去核阅、去记述,投入足够的精力去琢磨、去比较、去研究,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地反映共和国的发展轨迹、历史功绩和经验结晶。历史研究也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国史研究要不断推出质量高、说服力强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当代中国史研究人员应当具备渊博学识、开阔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把分时期、分领域的专项研究与综合研究、集成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系统的国史研究学科体系。
第四,深化国史研究,要着力增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 对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我们中国人在做,也是国际上中国学研究的重点。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成就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什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国家的前景充满信心?这些问题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重要作用,都是一些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国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的国史研究应当紧紧围绕这些重大问题,深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应当看到,对中国的国情我们中国学者应该最了解,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发展道路的阐释,我们中国学者应该最有发言权。我们国史研究工作者要主动针对国际社会对我的有关关切,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旗帜鲜明地阐释我们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法治观、民族观、宗教观,讲清楚我们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成就进展,使中国发展道路赢得更广泛的理解和认同。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更多地开展和参加国际间的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善于用国际学术界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阐明我们的见解、观点,增强国际学术领域的中国声音,推动形成有利于我的国际舆论环境。
党所领导的国史研究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加强国史研究是历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国史研究工作责任重大、大有可为。希望中国社科院党组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领导,帮助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中宣部等各有关部门也要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希望当代中国研究所全体同志再接再厉,大力弘扬长期以来倡导的“崇尚真理、坚定方向、严谨治学、勤奋工作、团结进取”的优良作风,努力把当代所建设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史编研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把国史学会建设成总结宣传新中国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坚强阵地。做好国史研究工作,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任用标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学风扎实、境界高尚,能够承担起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重任的科研人才队伍,使我们的国史研究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