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花灯戏

2010-11-05 来源:中国文化网 点击数:4144

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思南土家花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盘灯""开财""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闹子"20多种。内容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咏草、寄物抒情托志等。

二、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玉溪市

(一)简介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花灯戏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二)艺术特色

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观者看云南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说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体态自然。而尤为重点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故"崴步"的手式叫"风摆柳"

崴步是花灯"舞步"的基础。""时,腰、胯的扭动要配合膝盖左右曲伸,胯的扭动要大一些。除此"崴步"还有"等点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蛳转背"等崴步动作。这些动作中腰的动态又要突出一些。花灯的各种"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对应,如"正崴"的朴实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骄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泼,"蹂踩步"的柔韧舒展。"小崴"的轻松活泼,"大颠步"的泼辣稳健等。

云南花灯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独具特色的,其中有"转步""跳步""转步""崴掖步转""盖扇反花转""雪花盖顶转""小鱼抱水""岩鹰展翅""鸳鸯汲腿"等;"跳步"则有"跨跳""侧蹬跳""蛤蟆跳""后踢步跳""跳划步""鲤鱼穿江""乌龙伸腿跳"等。

"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表现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扇花"的种种变化。如"手中花""平绕花""下挽花""挑绕花""后翻花""双绕花""侧甩巾""小甩巾""背巾"等。"扇花"则更多了,据说有70多种变化,有的名称也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如"怀中抱月""蜻蜓点水""金丝滚绣球""雪花盖顶""凤点头"等。这些安排在花灯戏中更增添了花灯戏的歌舞色彩的情调、韵味。

(三) 传承价值

近年来,各地的花灯戏都面临着与其他传统戏曲艺术同样的困境,剧场演出日益减少,剧团经费短缺,新剧目编排上演困难,年轻一代的编创演出人员后继乏人,急需采取措施对花灯戏这一地方特色剧种进行抢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