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侗戏

2010-11-05 来源:中国文化网 点击数:6383

侗戏的道白和演唱,一般都用侗语,戏师们采取生活中的有韵的语言进行加工提高,使舞台语言艺术化并与唱词的格律协调。因此侗戏中的道白与众不同,一般都带点韵。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侗戏光碟有现市场上主要光碟片侗戏有:《白玉香》、《秀银吉妹》《善郎娥Z》、《铁郎茶妹》、《糊涂盆》、《戊梁情》、《梅良玉》、《侗寨欢歌》、《毛红玉英》、《陈世美》、《秦娘Z》、《春草闯堂》、《二郎缏住贰渡呃伞贰独畹贰读 Z》、《刘海砍樵》、《张古董借妻》、《美丑鸯鸯》、《团圆之夜》、《万元户》、《三看亲》、《算命紫金杯》、《三婶刘玉娘》、《半边糠》、《鸿罗章》、《梁祝》、《秦香莲》、《妯娌闹堂》、《郎耶结亲》、《报喜》、《逃婚记》、《生死牌》、《媒公嫁妻》等等。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楼,戏班的组织是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属业余性质。一个戏班一般为十几个人,有戏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无女演员。戏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活动方式有"尾夜""多夜"两种。"尾夜",是村寨之间进行联欢,旨在联络双方感情。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散戏之后,戏班的小伙子们便与姑娘们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艺活动为主的联欢形式,戏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头人带队。

侗戏的演出,有一定的仪式。天开演正戏之前,要供神请师,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间摆上酒、菜、纸钱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请神,然后鸣放铁炮。每个剧目开演之前,先由一演员朗诵一段开场白;正戏结束后,全体演员唱歌致谢;整个演出结束后,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红包扔到台上以作赏钱,他们大多是寨里的头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戏班不再收钱。

侗戏多在戏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戏台通常是用木板搭盖,一般无顶盖,观众可三面围观。在装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装,整齐、鲜艳。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小丑除在鼻子上画一个青蛙以外,两颊上还要各写一个""字,以示吉祥。

侗戏班子演出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侗戏班子在本寨演出是自娱自乐义演,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一般都开演。侗戏班子要到别的寨子演出,要先发出帖子,对方把帖子送回来,表示愿意接班子去演出,不送帖子回来,亦是不接去演出。侗戏班子演出一般都是单日开演,演出的时间也是单天数。寨子里接侗戏班子来演戏,家家都要通知四邻八寨的亲戚朋友来本寨看戏,宾客满座,酒肉款待,即使是陌生人来看戏,随便到哪家都视为宾客相待,侗话称这一习俗为"勿也戏"(即做戏客)。侗戏班子演出前先立坛祭请吴文彩师傅,仪式由戏班子里的戏师主持,焚香烧纸化班名祭请师傅后,才燃放鞭炮闹台开演,戏班子演出不开价收费,只是由寨子里的观众轮流养饭、送晌午饭、挂彩旗和打"加官"(即戏班子演出结束时朝贺寨上及寨上的观众,观众随多意少封赏掷红包)。别有风趣的是唱对台戏,在一个村寨里几个戏班子同时开演,比试看哪个戏班子吸引的观众多,观众少的得向观众多的放鞭炮挂彩,表示对方技艺高明,值得祝贺和切磋学习。

侗戏表演的场景布置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点缀。台上挂有一块底幕,两边挂两块花布门帘,底幕后面放有一张桌子和凳子供戏师在幕后导演、提台词等使用。道具基本上是使用轻巧的生活原件,也有一些仿制的样件。戏台前两边的柱子要帖上红对联,以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