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清溪古镇话沧桑

2010-11-04 点击数:3459

  偶然的机会,终于走进了岷江边上这座叫“清溪”的古镇。

  近距离接触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在时光中沉浮了近两千年的古镇,看着清溪沧桑而隽永的面容,我不禁被这里悠久的历史和迷人的神韵所吸引。

  川南民居博物馆

  从犍为县城沿出川国道行十公里,一个被大片茉莉花簇拥的新兴的镇子便出现在眼前,街头车来人往,一片繁华。可转过主街道向左,沿一条僻静的小街往前走,繁华渐渐被我们抛在身后,一大片幽深的神秘街巷和青灰的古老建筑出现在眼前。青瓦、灰墙、雕花、镂窗、宽檐,以及木板的门脸、幽深的庭院,组成了一幅与现代社会有明显间距感的古老画面,我们仿佛走进了川南民居博物馆。

  紧靠清溪镇的并不是岷江,而是清水溪。清水溪在犀牛沱绕了一个马蹄形大湾后才向东注入岷江。清溪古镇依河岸而建,且建在冲积平坝上,地势平坦,故街道平面布局比较规整。街道以东西向为纵向中轴线,二十四条大小街道形成了三纵六横的方格状街道骨架,东西长约两里,南北宽约一里。临河街道在适当位置有巷道通向河边,主要巷道外设置有码头。主要街道古时均为石板路面,民国时期拓宽为三合土路面,只有个别小巷至今仍为石板路面。其房屋均以中轴线为中心布局,坐北向南,均为四川民居典型的四合院。一座四合院内大多有好几个天井,如迷宫一般,据说全镇现存大小天井达150多个。街道两旁的房屋均为穿斗式木结构。墙壁多数为木板,也有部分为青砖空心墙。民居造型屋面均为两面坡,而且出檐宽达一两米,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凉厅街”,使整个商贸活动在烈日或暴雨下都能正常进行。

  我们信步走进古镇幽深的庭院,在主人热情相迎后,细细欣赏它们的雕饰和格局。许多门窗、墙壁、屋脊、撑拱乃至家具上,都分别装饰着雕塑和绘画,形式有浮雕、镂空雕、浅雕、立体圆雕和水墨画,内容有福禄寿喜字样、吉祥如意图案,以及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布局严谨、层次分明、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从中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从这里,我似乎找到了我们久违的家园,找到了我们的根。

  站在一处楼顶俯瞰全镇,只见古镇绵延铺排,屋宇错落,重重叠叠,高低起伏,首尾相连,排列有序如时光凝固的波浪。其间偶尔高矗一座飞檐翘角,使整个空间平添动感和韵味。

  丝路兴衰话古镇

  翻开镇上朋友送的《清溪镇志》,对古镇的历史作了如下记载:清溪夏商时属梁州之域,秦时属蜀郡武阳县,汉属犍为郡南安县,北周属沉犀郡武阳县,唐上元元年属嘉州(四川乐山市)犍为县至今。我不由感慨:这样简短的记载,却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其间沉浮兴衰,历尽沧桑。

  清溪背靠天府之国益州,面向贵州云南等蛮夷之地,自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通西南夷起,清溪即开始成为人口聚居地。东汉时清溪已成为通往朱提(今云南昭通)要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因此古代是作为一个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而存在的,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进犯,官兵就在这里设置关隘布防。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正式置惩非镇,设惩非关,有惩治反抗或进犯者的意识。镇西子云山上有座古代军事遗迹“子云城”,就是当年为抵抗蒙古军队南下而建,主峰四周皆为悬崖绝壁,险峻异常。《嘉定府志》有载:南宋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命军民在子云山主峰据险筑城。这座古老的防御工事如今遗址尚存。

  由于军事上的地位,带动人口的聚集、城镇的兴起,使清溪成为周边一定范围的中心城镇,以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成为犍为县县治所在地,一直延续了宋元明三代,作为犍为县城共360年,城池规模得到了很大发展。清溪还有一段少有人知的历史,就是这里曾经是郡治所在。距清溪古镇以北一里许,有座风景秀丽的沉犀山,古时山下的清水溪经常泛滥成灾,蜀郡守李冰便在此修筑水利工程,并沉石牛(即犀牛、古代牛神)以镇之,故得名。北周保定年间在今沉犀村牌坊坝设置沉犀郡,领二县,属戎州(今宜宾),但存在时间很短,隋开皇三年废郡改为犍为县,属嘉州。“沉犀秋月”就是犍为十景之一,其题刻在清溪保存了很久。但为什么要在沉犀山下设置郡治而不设在清溪镇上,史书没有记载,但在清溪设置郡治肯定与其军事险要、商贸发达有关。

  参与《清溪镇志》编撰的朋友也这样告诉我,古镇除军事、政治外,其作为商业重镇的意义不可忽视。清溪地处古代川滇黔之间,曾一度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之一。这里的岷江水路,下可达宜宾重庆,上可达乐山、成都,加上古驿道上络绎不绝的马帮驮队,陆路可达大小凉山甚至云贵高原。至清末民初,这里已经成为川南最大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大宗产品有茶叶、生丝、中药材、皮毛等等,其中仅茶叶年运入量即达千余担。成都、雅安等地茶商还专门派员常住清溪采购,每日经停清溪的过往船只达三四百只,住宿的马帮成员成百上千,成为盛名远播的水陆码头。

  昔日的清溪,河面上舟来船往,云帆高挂;古镇内商贾云集,人头攒动。从湖广云贵等地甚至海外来的客商,在清溪建立了同乡或同业会馆,如南华宫是广东会馆、荣禄宫是贵州会馆、万寿宫是江西会馆、禹王宫是湖广会馆,天后宫是福建会馆……,这些会馆的建筑中西结合,造型独特,在这片青灰色建筑中显得鹤立鸡群、与众不同。这类建筑也有一些是富商巨贾们的私人住宅。我们来到当地人称铁门坎的“愚庐”和其对面的铜门槛“智园”,只见院门高大,房屋轩敞,装饰精美,足见房屋主人的富有,也留下了那个时代深深的印记。

  子云亭与峨眉月

  距沉犀郡治遗址不远有座子云山,山的得名与汉代文学大家扬雄有关。扬雄本蜀郡郫县人,博览群书,喜好辞赋,奉召随成帝四次出游,写成千古绝唱《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从此名震天下。其先祖出自周朝伯侨后裔,原周宗族支系,受封于晋之扬地,战国时避乱离晋,初迁现今沐川县,后居犍为东南十五里的子云山,并留下不少传奇故事。子云洞中有联为证:“大儒不文,下笔动九天风雨;大将不武,挥戈扫万里烟尘。”据说当年这里景色尤美,特别是晨光初现时,紫气东来,云蒸霞蔚,“云亭晓烟”的美景吸引了无数名流雅士。于是山上建起子云亭,修起了水月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指的便是此地,可惜这些遗迹现在已了无踪影。现今的子云亭建在他的出生地绵阳,为今人的纪念之作。

  清溪还有一桩文坛疑案,那就是李白那首《峨眉山月歌》中的“清溪”所指,人们对“夜发清溪向三峡”中“清溪”究是哪里争议很多,我也曾心存疑虑。但此时身临其境,我终于有了一个肯定的结论:唐开元十二年的秋天,豪情万丈的李白仗剑辞亲,去国远游,乘舟经过嘉州时,峨眉山的半轮秋月深情款款如影随形,给诗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流连数日后顺江而下,在繁华的清溪小住,次日凌晨从这里出发时举目西望,却看不见那半轮峨眉秋月,于是惆怅地写下这首诗,扬帆向渝州的长江三峡而去。乐山城东共四十五里岷江古名平羌江,此段江上亦有小三峡,于是有人说李白是宿在小三峡出口处的板桥驿。如果这样理解行程的方向,“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就没有着落。并且“思君不见”中的“君”这里指的就是“峨眉山月”。翻阅古人论著,有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为证:“清溪驿在嘉州犍为县”。但清溪镇淡定,任由世人去评说;清溪人宽厚,在镇志上两种注解都用。

  后来的时间长河中,到过清溪的文人墨客那就多了。唐时一代诗圣杜甫永泰元年五月乘船到清溪驿,写下《宿清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诗中发出“荡舟千山内,  日入枉泊渚。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的人生感叹。晚唐边塞诗人岑参,大历初年到嘉州任刺史,两年后被罢官,准备从岷江顺水东归,写下《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一诗。后来宋代的苏轼父子来过,清代的王渔洋、李调元来过,也曾留下不少的诗句文章。这在《嘉定府志》和《犍为县志》里多有记载。

  古韵犹存留远客

  时光洗去了古镇的铅华,清溪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沧桑后变得从容淡定,超然洒脱。

  我们沐着午后的阳光,悠悠徜徉在青砖碧瓦间,悠悠穿行在古镇的雕梁镂窗间,街道两边的宽檐下凉厅里,小镇人不闲不淡地做着营生,一间间理发铺、杂货铺、修理铺都开着门,也许不是场天,生意都算不上兴隆。许多店铺外的竹椅上坐着三两老人,嘴上大都衔着长长的烟杆,吧嗒着当地出产的土烟,蓝蓝的青烟和着白发胡须一块儿缭绕。也有一些年轻姑娘媳妇坐在凉爽的街檐外,绣着什么花或搓洗着衣服,相互间窃窃私语,不时发出低低的笑声。铁匠铺里依然炉火熊熊,火花飞溅,叮当叮当激越的打铁声,在这寂静的午后传得很远。一条沿河的小街上,两三位老人坐在许多竹编的篮子和箩筐、背篓中,神情透出闲静沉稳。

  但每条街上几乎都有茶馆酒店,也许近年来外地人到这老街的不多,客人大都是街坊,也没有什么大的招牌店旗和漂亮的装修,古旧的铺面,古旧的陈设,配上木桌竹椅花布帘,却有一种刻意追求不到的和谐雅致。我们随意跨进一家小饭店,店主人是一个阿庆嫂似的中年妇女,但戴着眼镜,多了几分书香气。见我们进来,立即微笑着迎了上来,招呼我们落座,然后端过来几杯冲好的盖碗茶。大概见我们面生,她便用普通话飞快地报着菜名,我们记不住,便叫她安排几个特色菜尝尝。于是,仅十来分钟,桌上便摆上了洁白绵软的豆花、洒满藿香叶末的野生河鱼和红烧土豆、粉蒸牛肉、凉拌黄瓜之类,清新的色彩让我们先饱了眼福,麻辣鲜香再饱我们的口福。

  漫步走出如今已显拥挤的街巷,我们来到镇外的临河街道。街下是沉静碧绿的清溪河,河岸边绿草繁茂,野花盛开;河面上江流回旋,水鸟翩飞。河对面是一脉浅山,葱茏地起伏着,如腾跃的绿色巨龙,当地人叫二龙山。江边有几处磨损的石阶排列着,这就是古代曾经繁华的水码头,当年这里舟来楫往,热闹非凡,清溪及周边地区的茶叶、药材等农产品,大都通过水路上成都下重庆,多时晚上有上百只舟船停泊在这里。清溪的渔民有了收获也在这码头上交易。河岸有几栋老房子,突出于河岸边,下临滚滚江水,靠若干木头支撑着,颇有湘西吊脚楼风情,更有几分临风把酒、凭虚独立的诗人情怀。古渡口有株需五六人合抱的古榕树,蓬松的巨大树冠矗起在古镇的天空,也见证着古镇的快乐与忧伤。

  朋友告诉我,前年南方丝绸之路考察队从云南来到这里,对清溪古镇赞不绝口,久久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