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禄丰县腰站乡炼象关

2010-11-02 点击数:4671

  炼象关位于禄丰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离昆明市87公里,炼象关是腰站乡腰站村委会的驻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炼象关是杨老哨坡下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沿滇缅公路(320国道)从昆明向西约70公里,在大转弯处,就可以看到山下有个与一条小路相连的村子,这就是炼象关。这条小路是旧时通往大理的要道“迤西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过去,从昆明到大理,要经过“九关十八铺”雄关古道。大多已经湮没,只有其中的第三关炼象关,旧貌犹存。

  炼象关东西长750米。关内有五座关楼。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以炼象关为核心的古村落,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不仅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加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炼象关历史悠久,始称于元代。因该地有巍峨的红色高山,远远望去,形状如经火炼过的大象,因而名为“炼象关”。炼象关始建于明朝崇祯16年(公元1643年)。从关口到关尾,全长750米。建有5座关楼。有一座石拱桥和数十家盐商庭院。炼象关古驿道宽2米,用青石铺就。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仍可清晰地看到当年马蹄留下的印痕。由于这里是通往滇西的交通要道,客商云集,历史上是滇池文化和洱海文化的交汇处。

  炼象关楼高12米,宽9米,三层楼式建筑,下层为半圆形的城门洞,一楼为青石建筑,二、三层为土木结构,有环形走廊、垛楼等。从城门洞进关,向西行50米处是一座关楼,名“过街楼”。过街楼为三层建筑。在关内前行200米,名“西门楼”。西门楼处西行50米,是“重关楼”,是出关的通道。重关楼外还建有“登门楼”。

  五座关楼把一条街分成三段:前三楼之间叫城里,向西是中街、上街,古道从门楼下穿过。关内两侧古宅进深达100多米,为3个四合院、走马串角楼格局,院内雕龙画凤,镂雕门窗工艺精湛。
  炼象关,历史上盐商云集,万马归槽。那时禄丰县城内的黑井、琅井、元永井、硝井等多处盐井所产的盐,盐税几乎达到旧时云南税收之斗。这些盐的一部分,要从炼象关转运各地。据当地老人回忆说:“当年马帮不断,每天过往的马匹,最少也有上百匹,多时达千匹。盐从这里转运,同时也运来各种货物在此地集散。那时的炼象关,马店、药铺、饭馆、酒坊鳞次栉比;银匠、铁匠、石匠、皮匠、裁缝等等百业兴旺。街子上还有洞经会、拜星会、花灯会、玩友会(唱滇戏)等,十分热闹。
  盐井生产的盐,也叫锅盐。每锅盐可破成4块,一匹马能驮两块。据老人回忆,炼钢象关几十家盐号的盐,常年都“码得像山一样”。炼象关,因盐而兴衰,孕育着内涵独特、积淀深厚的盐商文化。

  炼象关的民风民俗异彩纷呈。至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传统古镇格局。炼象关的古镇格局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代。古民居、牌坊楼阁,风貌犹存。保存着较完整的寺庙、坊、石刻、木雕遗址等民族文化历史遗产。仅庙宇就有城隍庙、三华寺、吴天阁、玉泉寺、水云庵、夕阳庵、白鹤寺、盘龙寺等。
  三华寺是南方古“丝绸之路”驿道上保存完好的寺院之一,位于炼象关街后,在小山坡上。由真武庙、玉皇阁、文昌宫、三元宫和大佛殿组成。寺内藏有“艺术三华”和明代的大钟鼓。站在三华寺前观看,整个炼象关尽收眼底。

  盐商文明造就炼象关,古道驿站,“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以商铺、关隘为中心,以儒家文化为依托,和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秩事一道,使炼象关成为“明清社会活化石”之一。炼象关的街上,随处都可见到,大大小小的石柱础、石雕栏和古道上的石板,散落在家家户户门前。
  明洪武16年(公元1382年),设炼象关土巡检司、炼象百户堡,明崇祯16年(公元1643年)在此建石城。西门外重关楼前石壁上刻有“天子万年,炼象雄关”八个大字。明代驿站为每六十里一站;炼象关上有老鸦关站,下有禄丰站,正处于两站中间,所以叫“腰站”。古道的历史更为久远,南诏时期,这里就是“云南界内途程”。

  炼象关商业繁荣的同时,手艺业兴盛。有民谣道:“炼象有个好手艺,牛皮编出花草来;炼象有个好手艺,废铁打出剪刀来……”至今禄丰的剪刀仍很有名。
  炼象关“文教昌明”。早在清康熙年间,这里就出现了私人授学。1908年,出现公办学校。1928年,公学停办,但私学复兴。1941年成立炼象中心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百年戏台,尽展琴棋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