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徽俗品绩溪
“绩溪有三绝:山青又水洁,纯朴好民风,桃花源无别。”这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诗人汪静之先生歌咏绩溪的诗篇。绩溪到底有哪些民风民俗值得我们亲近、玩味和研究的呢?那么,请让我等娓娓道来。
古老的徽州处在万山当中,绩溪势居“宣歙之脊”。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古风美俗犹存。生活中,女人尤称能俭,乐蓄积,多为贤内助。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变。其饮食、居住和礼节凸显浓郁的徽州地方特色。
节 绩溪人的饮食
绩溪人喜粗茶淡饭,乐于省主待客,过日子讲究“长长水,细细流”。注重礼尚往来,有“七碗来,八碗去”之俗。文化人,注重节气,信奉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让绩溪人的饮食充满了文化品位,使绩溪的食文化名扬四海。
家常便饭 绩溪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民间日常主食大米,辅以面食和玉米杂粮。喜欢家园所出的新鲜蔬菜。寻常人家,一日三顿,一粥两饭或一顿面食。绩溪境内仅二都(今板桥、校头附近)田多大米优,那里的老百姓一天三顿都吃干饭。
农家闲时多两稀一干,或早餐煮粥潦饭或稀粥,殷实人家粥中煮鸡蛋叫粥窝鸡子。中饭一顿干饭,晚上菜泡饭、冷饭汤或稀饭,山民以食玉米粉为主,辅以山芋、萝卜、魔芋、葛根等。农忙3顿干饭,雇工匠给匠人加下昼餐,供以面食、粉馃。
春天,绩溪城乡的田间地头、山脚道旁、河边溪畔,到处长满了可食的野菜和食用菌。“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说的就是春暖花开时节,可采摘的有绵绵春、荠菜、喜喜菜、马兰头、野水芹菜、蕨菜、小蒜苗、野百合、香椿芽、苦斋菜、紫苏、地衣、天雷菇、鸡肉菇、针针菇、茶树菇、凤尾菇等等,品种繁多,风味各异,既丰富村民的餐食,又利于保健。
民筵家宴 婚丧喜庆必摆酒席。绩溪约定俗成的宴席规制是,县城一带以六大盘(六大菜)、七碗四点四(七大菜、四点心、四热炒)居多,岭南农村多为九碗六(九大菜、六冷盘)或十碗八(十大菜、八冷盘)。并有上台鸡下台鱼的上席次序,酒窖包、焖粉是宴席中必有的两道主食,瓜籽、花生是冷盘中必上的干果。
岭北农村冬季酒席为“一品锅”,即将初制的半成品菜肴,分层盛入双耳铁锅,置于在户外院子或巷中一字排开的省柴灶或煤炉上,文火慢烧2至3小时即成。普通一品锅统称为“火龙锅”,底层盛腌渍菜或萝卜丝、干角豆,上盛鸡、鱼、肉、圆子,顶盖油豆腐包(每人4只)。高等一品锅雅称“三鲜锅”,香菇、木耳、冬笋及全鸡垫底,鸡蛋12枚(闰年13枚),上分层盛蹄膀、荷包蛋或鸭子夹16个,肉圆48个,油豆腐包32只,全鱼顶盖。寓意为鸡为凤在地(锅底),鱼为龙在天(锅面),肉圆为星宿,美其名曰“龙凤呈祥满天星”、“龙腾凤舞满天星”,表示隆重客气、如意吉祥。
第二节 绩溪人的居住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在讲究饮食的同时,对居住也特别重视。从这句民谚中,可知绩溪人对居住习俗的重视程度。笔者试图从绩溪人居住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宏观和微观、阳宅和阴基等方面去记述绩溪人的居住习俗。
一、绩溪人居讲究大、小环境
绩溪地处中国江南,是古代徽州六县之一,毗邻浙江,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从历史地理学看,它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绩溪境内,基本由三大板块构成,有三条主要山脉:大会山、徽岭和大障山;三条主要溪流:大源河、扬之河和登源河;山水相隔构成三个主要盆地:庐昆常盆地、华阳盆地和伏岭盆地。绩溪历史上是典型的皖南山区小县,山多田少,境内溪流交织,没有客水,西南流向的三条主要河流于临溪汇合注入下游新安江,东北流向的徽水河、戈溪河、金沙河等注入长江。对此,有人用唐代诗人的一首诗予以形容:“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绩溪人就如溪涧之水,最终需要从绿色文明走向蓝色文明。
二、绩溪人居崇向宏、微理念
绩溪人居住崇向宏观气势和微观效果。民居建筑既遵循朝廷的“营造法式”,又恪守徽派建筑的特有规制。绩溪民居都打上了各个时代的历史烙印,如冯村的仪宾第、刺史第、州牧第、旌封第、登科第、接官第。
绩溪人继承了早先居民的居住习俗,即杆栏式建筑风格,它从居巢而宿演变而来。目前,从形式上观察这种居住习俗,似乎只能从部分深山居民为猪牛而设的圈子和看守自家竹林、瓜果、防火瞭望的一些棚子、亭阁见其一斑了。当然,这已是原始的居室痕迹了。而今,当你走进绩溪,凝视村居的细微之处,你会感受到,绩溪人对于居所是情有独钟的,那就是拥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即拥有自己单独的门户,从此,潜心经营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为方便自己的生活、生产而不断修饰、改造,至而达到建设理想家园的目的。
领悟绩溪人的居住风俗,可以观察的一个角度是,绩溪人最重宗祠建筑,因为宗祠是一个同姓家族心目中最神圣的朝拜场所,离开了它,一定是背叛了自己的宗族,为自己同姓同族同胞所不齿。宗祠或支祠是一姓家族的精神之都。绩溪县是一个宗祠之乡,目前,尚保留规格和建制完整的各姓宗祠遍布城乡,是绩溪人珍惜祖业、世守祖业、崇拜祖先的精神乐园。宗祠或支祠、分祠、老屋,是一个村庄一个姓别同宗最具豪华的建筑,它是宗族同仁议事、祭祀、庆典的首选场所。因此,宗祠选址、建筑、寓意,丝毫不能含糊。
从地理历史角度考虑,宗祠大都座北朝南,神合子午线和磁场规律,是一个同姓家族企盼后世子孙兴旺发达的主旋律。旧时,几乎不存在没有宗祠、支祠、分祠或老屋的家族。
绩溪民居在村庄、宗祠大背景、大环境影响之下,逐渐发挥各自家庭内部空间、环境的物质、文化、政治的感想、感悟和教化功能。
过去,绩溪人信奉几代同堂的居住方式。现在,提倡独立自主,小家庭纷纷建立,其比例也大大提高。
由于绩溪境内长年主导风向为东北,故居宅座向朝南居多,一般为二层楼房,平房和二层以上楼房偶见。三开间两过厢,两边卧房,当中堂前,堂下为天井、明堂。堂前是亲友聚会和待客的地方。东厢父母卧房,西厢子媳卧房。绩溪岭北人家楼上一般不住人,岭南一般住孙辈孩童,或作客房。大户人家通转楼,有上、下堂或前、后进,“一脊翻两堂”、“五间三献”(明五间,暗三间)。中等以上户家,居住较宽敞,房内置1—2卧铺,未成年子女与父母或祖父母住同房。20世纪70年代后,多以水泥、钢筋建造,缩小厅堂,扩大卧房,求美观,重采光、通风,设小院,筑走廊和阳台。
三、绩溪人居注重阳、阴宅基
绩溪旧有“一代做屋、三代装修”之俗。在过去的年代里,勤劳刻苦的绩溪人,平时生活极尽节俭之能事。绩溪人说,“会做不如会省,会省不如会检点”。绩溪人对自己的家底一清二楚,所以,在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同时,对生活向来以低调平淡处之,唯独对两件事极其重视,那就是阳宅和阴基的择建。
相对阴基而言,绩溪之俗一般称自己的住宅为阳宅,都希望自己得到“上有片瓦,下有寸土”,俗称有个阳笠顶,不情愿自己成为一个“鸡无舍鸭无窝”的人,认为房子是其它生活条件不可比拟的东西。比如在男女谈婚论嫁之时,亲家就十分关切对方的住房条件,叫做“亲家婆,看屋宇”。看过屋宇后,再作决定是否同意亲事。作为过来人,深知“起三更,摸半夜”是非常不容易的,嫁女要嫁个有屋的人家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样,作为男方,婚前有屋也是一个谈婚论嫁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户居民盖新房子,一家人平时省吃俭用积等下来的钱全部贴上去后,还要举全家之力,甚至举一个大家庭之力,建起这三间房子。
绩溪人除了重视择基、朝向,规避某些禁忌外,又都讲究“脚手”。除有堂屋、房间外,猪圈、厕所、院落、柴房、灰堂、甚至水井一概不能少,这些附属建筑将给其生活、生产带来极大方便。
走进绩溪,了解和熟悉绩溪,就会明白这样一种风俗,绩溪人一生看重两幢房屋,一幢是生时的阳宅——楼房,一幢是逝后的阴宅——坟墓。他们认为世上居所是暂时的旅店,世下坟墓才是永久的故乡。
第三节 绩溪人的礼节
绩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绩溪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原文明,其礼貌节数多有地方特点,如称谓、礼式、茶礼、贺礼、奠礼等,细细品味,文化情调颇为厚重。
称谓 称谓多与长江中下游同。民间古传乡俗称呼,迄今仍沿用。对本籍、同宗、同学或亲戚官员按辈分称谓,除正规场合外不称官职。对同辈、晚辈多直呼其名或昵称,以示平辈和亲近,要是连名带姓一起叫,就显得严疏。妇女对婆家亲戚、女婿对岳家亲戚,以晚辈身份称呼,表示谦恭。现时,男女平等意识加强,妻子喊公婆和女婿叫岳父母都改为爸妈,其亲戚夫妻一样称呼。妻子称丈夫的兄、弟、姐、妹为伯、叔、姑,对其配偶称妈、婶、姑夫。孙辈称祖父、母为朝、婺,曾祖父、母为太朝、太婺。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有子女呼父、母名字者。背地称他人夫、妻为老倌、老妪,称妾为细(小)老妪。夫妻当面互呼其名。背称他人后妻为填房(续弦),称新婚女子为新人。称童养媳为细新妇,1951年后,因童养媳制度废止,故也逐渐消失了这种称呼。继父、继母称买(晚)爹或叔叔、买(晚)娘或姨。奶娘称妹姨或妹娘,对其丈夫称妹爹。对女仆称婢妾或丫头,男仆称为作活,民国间称长工。建国后废除佃仆制度,无此称。对未婚男青年统称小倌,商店学徒亦如是称。对未婚女青年称女家或姑娘。小孩对老人称公、婆或娘娘。
礼式 绩溪历来敬神、祭祖、丧葬敬香施跪拜礼,有单腿或双腿跪地,分一跪三拜、三跪九拜和四跪八拜三种。清代,百姓见官吏或下级见上级施单腿跪拜礼。民国时期,新女婿上门接亲、向长老拜寿,均双跪八拜。五四运动后,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学生渐改为行鞠躬礼,平辈相见拱手作揖或握手。向长者作揖时,侍立其侧,俯首躬身,表示尊敬。
建国后,风行点头招呼,握手或躬身。清明扫墓、死人入殓出殡、寺庙拜佛,仍多跪拜或作揖。
茶礼 绩溪人奉行“进门都是客”格言,客人进门,即奉茶递烟入座。平日两方不睦,对方泡碗清茶敬上,即算“赔礼”致歉言和。晚辈非礼,敬碗清茶必得长辈宽容,绩俗称“泡茶赔礼放炮竹”。对待新客、远客、贵客,敬茶后奉“鸡子茶”(茶叶蛋)或鸡子滚水,有甜、咸两种。油煎后水煮成汤者,称“鸡子鳖(脯)”(即荷包蛋),一般3或4枚一碗。
春节和做大喜事招待新人、新女婿、长老寿庆、恭迎嘉宾,多敬“三套(道)茶”,即清茶、甜茶、鸡子茶。甜茶多用莲子、蜜枣或桂圆、荔枝煮成,俗称莲子汤、甜枣汤、荔枝汤。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用糯米甜酒和银耳、枣、栗煮成较为普遍,普通人家用绿豆煮熟加入白糖,或花生米煮熟加入白糖,也称之甜茶。主人敬五香蛋,客人至少吃一枚,如敬甜茶,则非吃不可或请人代吃。
春节做客称“吃茶”。走亲戚送鸡蛋和百拜糕,今用酒、水果、白糖、荔枝干、桂圆干或茶叶、山核桃,俗称“端鸡子茶”。民间用炒冻米加白糖冲滚水(开水)待客童,称之为“吃霰饭茶”。绩溪人待客,每在饭后泡碗头茶,称作“三顿茶饭”。绩溪风俗,饮茶通饮绿茶,其中多为炒青、毛峰,较少苦丁茶、条茶、红茶、苦瓜茶和茶砖。
- 上一篇:立足绩溪县情 加快“三区一廊”建设步伐
- 下一篇:没有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