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锦溪镇——睡梦中的少女

2010-10-28 点击数:2285

  锦溪(曾名陈墓),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文化乡镇——民间博物馆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锦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靠淀山湖,西依澄湖,南连上海市青浦区,北接苏州工业园区,是昆山的南大门。全镇土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末户籍人口4.3万,外来人口2.8万。
  改革开放以来,锦溪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依托自身环境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水乡旅游、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逐步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文化名镇、水乡旅游重镇、新兴工商城镇。
  锦溪,古典与时尚巧妙融合,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齐头并进,现代文明与灿烂历史交相辉映,正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居家生活、旅游休闲的地区!
  锦溪的历史文化   
  锦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留存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民谣……
  古镇锦溪
  从锦溪镇域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铖、商周牛鼻大陶罐等诸多文物中证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农垦渔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之一。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地属会稽郡,并有了制砖烧窑的历史。汉代渐趋繁荣,东汉名将马援训马练兵之地为现在的马援庄村。三国、唐代时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之地为现在的张家厍村,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晚年也隐居此间,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锦溪留下“三贤祠”……南宋初年,因孝宗帝陈妃病殁锦溪,御赐镇名为陈墓,时属军事重镇。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古迹文物颇多,古有“锦溪八景”和“莲池八景”,大东厂遗址1956年曾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莲池禅院、通神道院、文昌阁、陈妃水冢、古河驳岸、古石拱桥等8处被列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古河驳岸和古窑址群落已申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传统建筑以明、清、民国初为主,具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为主,以及水墙门、吊脚楼、落水廊棚、桥楼廊坊等独特的河街集市建筑,古建筑群面积占镇区民宅86%以上,建筑特色古朴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锦溪镇政府在保护古镇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确保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对全镇展开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和古建筑的修缮修复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古镇风貌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
  锦溪还有着“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传说,古镇区现存26座古桥,大都为明清建筑物,桥上碑记、挂联、花纺镌刻精细,形成水乡特有的“桥文化”。从明朝以来,古镇以窑业生产而著称,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工业,形成了独特的“砖瓦文化”,目前全镇存有各式古窑15座左右,为华东地区保存完好的古窑址群落,锦溪古砖瓦博物馆为国内首创、仅此一家。
  水乡锦溪
  锦溪,镇以溪名。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水”是锦溪古镇之魂。坐落在“五湖三荡”环抱中,锦溪宛如金波玉浪中的一颗明珠。
  古镇区普庆桥上镌有这样一幅对联:“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澄湖玉浪平”,形容古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以及当时商埠云集、船贸发达的繁荣景象。古镇区市河南北走向,弯曲如“龙”形,镇南为龙口,五保湖中的陈妃水冢犹似龙口的明珠,龙体有四足,分别为两岸东西各两条河流。古镇布局,亦以河道为骨架,街道依水而建,房屋临水而筑,水、路、桥、民居、街市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正所谓“夜睡闻水声,开门就见河”。长达6公里的沿河石驳岸、石级河滩错落有致,逶婉曲折,形态迥异的石驳、河埠、船码头,以及散落着的数以千计造型各异的系缆石,自然地形成了古镇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
  人文锦溪
  锦溪,自古崇文尚墨,是历代文人骚客荟萃之地。矗立于镇南五保湖畔的文昌古阁是锦溪人祈祷文运昌盛之所,亦是文人骚客结社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吴文英,明代诗人沈周、高启、文徵明、归有光等人都为锦溪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明人高启描绘锦溪“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巷水流漓……”清人张尚垣赞咏锦溪“不知谁唱春风曲,顿使桃源绿浪生……”
  水的灵秀,崇文的民风,孕育锦溪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百年间,从锦溪走出了两名中科院院士、三百多名正副教授,其中有一百多名为海外留学者——这对于一个江南小镇来说,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两千余年的历史积淀,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聚汇江南水乡之独特神韵,古镇锦溪苑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