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区新场镇
新场镇位于沪南公路南汇段的中间,是南汇区的中心地带。距上海市中心36公里,离南汇城区12公里。
新场地区原为下沙盐场的南场,是当时盐民用海水晒盐的场所。后来海滩慢慢长出去了,这个盐场也逐渐成了盐民居住和交换商品的地方。在新场成镇之时,正值下沙盐场鼎盛时期,盐产量和盐灶之多,胜过浙西诸盐场。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商人盐贩纷纷聚集到这里,于是新场人口急剧增加。当时镇区歌楼酒肆,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平原上的大镇。后来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等变化,曾几经兴衰,但新场镇仍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江南水乡古镇。新场古镇上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雕刻精致的一座座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沿河人家的一座座马鞍形的水桥,这与周庄、朱家角等地的小镇非常相似。
新场镇文化教育历来发达。早在宋元年间,即有瞿士彦在这里创办义学。在南汇县志中曾有新场镇“科第两朝称盛”的记载,“南屏书屋”之类呤诗泼墨的场所有20多处。光绪28年已有女子学堂,30年代,镇上中小学已俱备。解放后,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80年代,全国个联合创办的“社镇文化中心”在新场镇成立,有“小镇大世界”的美称。曾多次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是全国的农村文化中心先进集体之一。
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所以过去新场镇又名“石笋里”。所谓“石笋十景”即“石笋里”--新场古镇十景。这十景,其中有书楼、寺庙、渔舟塘、古桥等等。因年代久远,几经变迁,有的照原貌翻新修复,有的只有其名不存其貌,有的正在规划重建之中,千年古迹十分珍贵。新场古镇十景为: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新场镇旧时多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特色之一。新场有“十三牌坊”、“九环龙”之称。而遗存的石拱桥有:洪福桥、千秋桥、白虎桥、扬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现在新场镇仍保留着古镇风貌,遗存着部分古景古迹。
二、成都新场古镇
大邑县新场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邛崃山脉的山丘坝交汇处,新场东达县城至成都58公里,西经临邛古蜀道可通康、藏; 南由水路直达新津、嘉洲,北连出阝江、天宫庙、花水湾和西岭雪山,《大邑县志》记载:以县城为中心出西门,经黄土桥、灯笼场、清源市、扇子街,过出江,入邛崃的西禅寺、土地垭、三坝场等,再回大邑兴隆场,双河场,越横山岗,通天全县。新场镇原名清源市,清代雍正年间因逐渐取代了明嘉靖以来新场镇头堰村的扇子街集市,兴场设市,故人称 “新场”。新场镇是临近农产品的集散地。至今在新场镇的民间还保留有古时“一新、二唐、三灌口”的说法,意思是在大邑的场镇中规模最川王宫大、经济最繁荣的首数新场镇。同时还有“石人对石虎,银子万万五”的民谣,意为新场的石虎与邛崃市茶园乡西禅寺前的石人之间的某处一个宝藏,藏有大量的金银。还有一个民谣是 “大水冲出三千贯”,至今距石虎庙约一华里处还以一个“三仙观” (三千贯)的小奄。从这些世代流传的口头俗语中,足以看出古时新场镇商品经济的繁荣。
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兴起于明朝嘉庆年间,清康熙年间,陆续有外省客商云集,由于地处山丘与平原交界处,地理位置有利,水陆便通,新场镇在明清时期外省会馆、商贾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繁荣集镇。如今,会馆虽已不在,但古街上昔日大户商贾古色古香的建筑仍大量保存完好,境内文物古迹如佛子岩、川王宫、虎跳出河溪等仍然保存完好。川王宫走在新场古镇老街上,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清朝川西民居建筑群,青砖青瓦木柱木楼,整个街道布局成二纵二横井字型,建筑多为镇楼形式,大部分都保护得较为完好 。
新场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古镇建筑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是四川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西蜀水乡古镇,房屋大都为清朝、民国时期建筑;有保存完好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明代建筑川王宫、石刻佛子岩等。目前古镇有保存完好的清朝川西民居建筑,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十分古朴美观,鳞次栉比的封火墙群保存完好,街道布局呈船字形,出阝江河依镇而伴,二堰河贯穿整个古镇。2008年新场古镇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