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抛绣球”咋成了徽州民俗?

2010-10-25 来源:新安晚报 点击数:1214

   “徽州有个古村落长期表演‘抛绣球’节目,让游客了解徽州婚俗文化,可实际上,古徽州鲜见抛绣球嫁娶新娘,这是假民俗”。近日,数十位徽学专家和学者聚集黄山,探讨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机制与方式时,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活”中存在失真、虚假和粗制滥造等现象,需要避免类似尴尬的出现。 今年18日,以黄山市现有区域、绩溪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古徽州区域为主体,成立了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存进行全面保护。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我省文化部门特地在黄山市举行徽文化高峰论坛,就这一“文化特区”保护征求良策。

  据悉,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民歌、舞蹈和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了千年,是徽文化的瑰宝。徽学专家卞利称,许多传统的徽州民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虽然旅游开发中整理“复活”了一些民俗,但是没有遵循遗存的原有要求,如抛绣球、表演式祭祀等,是对徽州原生态文化的破坏。据了解,徽州祭祀是定期进行、非常严肃的事情,但如今徽州的一些古村落一年四季都在向游客表演祭祖、祭祀等。“一些大型祭祀,参与者是化妆表演,年轻人扮演老人,胡子是假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说,歌舞、戏剧、手工制作技艺可以表演,而宗族祭祀、祠祭等是徽州民间的神圣礼仪活动,这类民俗不能表演。“‘祠祭祖先’怎能表演作假”?专家认为,这类表演只会让游客误解民俗文化,使之成为喜剧和闹剧。

  “个别民俗复活得很好,但在表演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文化原味。”徽学专家方利山说,徽州近年复活的“山越人”民俗,本应展示远古山民粗犷、慓悍的生活场景,但在实际表演中却由皮肤白皙的演员来表演,动作僵硬做作,已经失去民俗内涵。此外,徽州民间舞蹈跳钟馗、柳翠娘、渔翁戏蚌等表演,只有形式,少了许多原创性和真实性。

  “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活态传承’,要根据保存下来的资料和老艺人的记忆‘复活’,演出人员应严格筛选,场地和时机也要遵循民俗的特定要求”。多位徽文化研究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突出“徽味”,体现特色与特质。民俗“复活”力求体现原貌,不能粗制滥造,更不能为了旅游创收或吸引眼球而将民间文化活动庸俗化。对短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遗存,应有资金保障,使其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