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中阳剪纸

2010-10-22 来源:太原日报 点击数:1911

中阳剪纸是流传在山西省中阳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它蕴藏着的大量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图腾符号,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较多的古代文化信息。那些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历史传说和地下发掘来猜测和印证的文化信息,却在中阳民间艺人的剪刀尖上丰富地表现并保存下来。

  中阳民间剪纸,取材于身边的事物,结合原始文化积淀,应用细致的创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每幅剪纸不仅是劳动妇女们的即兴创作和艺术劳动,而且还形象地表达、记录着劳动妇女心中的所求、所盼、所想。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艰辛经历,但对人生和世界都寄予满腔的热情,在剪纸作品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所体现的都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理想的明朗态度。流布

  中阳民间剪纸在当地的流布可分为: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西山边远地区三大地域。南川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细腻、典雅,是中阳民间剪纸的主流;刘家坪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淳朴、刚健;西山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粗犷、浑厚。尽管在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的特征,给人以庄严、神圣、质朴的美感。内容

  中阳剪纸的内容也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纹样堪称历史的活化石。从表现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类是人物、植物、动物、器物造型,反映中阳地区所保留的远古人类童稚古朴的观念和信仰。如大量歌颂鱼、蛙、蛇、兔的主题纹样,反映了远古华夏先民图腾崇拜的痕迹;各种造型的娃娃组合纹样,是中华民族生命崇拜心理意识的积淀;一些象征吉祥的纹样,以对神物的崇拜,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美满、幸福、平安、富裕生活的愿望。

  第二类主要表现人们在不同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中的活动情景,形象地反映出中阳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习俗。

  第三类是以剪纸纹样记录了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神话、传说和故事,并通过这些剪纸反映了中阳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中阳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生孩子就会剪纸。剪纸渗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全部社会生活之中,窗上贴的窗花、团花,门上挂的挂帘,墙上贴的炕围花,身上穿戴的服饰,刺绣的绣花底样,枕的枕花,穿的鞋花底样都是剪纸艺术;结婚、得子有喜花剪纸,祝寿有寿花剪纸,门上贴门神剪纸,灶上贴灶神剪纸;阴雨绵绵时在院中悬挂扫云止雨的剪纸;久旱不雨时在水缸上贴祈雨降甘露的剪纸;招魂避邪、挡鬼除妖贴招魂挡鬼的剪纸等等。

  农村妇女的剪纸样子全从心里出,左手拿纸,右手拿剪子,霎时就剪出活脱脱的人物、动物、花草形象,想剪个啥就剪个啥。它所描绘的不仅有看到的而且有悟到的,不仅有现存的而且有企盼的。它用一系列需要破译的意象符号,稚拙朴实而真实地表现人的感悟和追求,以抽象、变形、简练的手法构成一个属于心灵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后,中阳民间剪纸艺术得到了抢救、挖掘、继承和发展。1985年中阳县成立了剪纸协会,1986年中阳县被文化部授予剪纸艺术之乡称号,1992年中阳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系列)。全县各小学校一直把剪纸作为学生手工课内容。中阳剪纸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王计汝、高宝香、刘玉莲、王中文、马翠莲等十几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同时也有李爱萍、李凤凤等中年剪纸高手,通过她们的传承,中阳剪纸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牛晓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