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一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 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 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 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蒙古族婚俗:骑马迎亲与抱木枕头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盛大的节日,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追逐爱情的好机会。在大会上青年男女身穿民族盛装,参加各种竞技活动。在射箭、摔跤、赛马等比赛中的获胜者,总能赢得姑娘们爱慕的目光,如果姑娘对哪个小伙子有意,那么她便会驰马迎向心中的英雄,丢下一块手绢,然后调转马头离去。小伙子则心领神会,躬身拾起手绢,策马追赶姑娘,一旦追上,小伙子就会将一枚戒指珍重地戴在姑娘的手上,一对青年就这样相爱了。
在蒙古族中还有一种男女相爱的信物叫“哈布特格”,它是佩挂在蒙古袍上的一种饰物,一般都是由姑娘亲自绣制。小伙子在择偶时,都要看对方的“哈布特格”绣得怎么样,如果绣得精美,说明姑娘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姑娘,将来日子一定会安排得很好。
蒙古族的婚礼既隆重又独特,尤其是鄂尔多斯草原上蒙古族传统婚礼更具特色。鄂尔多斯婚礼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鄂尔多斯婚礼大多在腊月获正月间举行。青年男女经过家长说媒定亲之后,姑娘除梳一条大辫子之外,还要在前额两边各梳6条小辫,这标志着姑娘已经定亲待嫁了。
双方选定吉日后,分别邀请各自的亲朋好友。举行婚礼那天,来宾们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骑上高头大马,带着礼物去新郎新娘家祝贺。
新郎迎亲都是在傍晚时分启程,他们带着弓箭、食品和礼物,骑着骏马。行前,新郎要把一只灌满了酒的小白瓶藏在马鞍下或马鬃里面。
新郎和迎亲队伍在黑夜中到达新娘家。他们按照习惯要先绕着屋子转一圈,然后将一条哈达献给那些操办婚事的炊事长,并赠送一只剥好的小羊,以表敬意。这时,新郎也将带来的弓箭放在象征鄂尔多斯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旗标前。新娘的伙伴们则迫不及待地在新郎的座骑上寻找那只小酒瓶。
蒙古族的礼仪与禁忌
在蒙古族的礼品中,最上者为哈达。一般哈达长度在1米以内,重大礼仪上使用的哈达1米以上。凡遇喜庆事,迎送宾客均献哈达表示庆祝或敬意。献哈达时,献者要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要屈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致谢。
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西为尊,供佛在西间,老人住西侧,开西窗,敬祭神佛面向西……
待客时,件事是递鼻烟,并且双手捧火柴点烟。
饮食上,讲究先长辈后晚辈,晚辈要把碗饭、盅酒、口肉、杯茶用左手托着,右手掌心向上托左手,双手敬给长辈。这种做法称“德吉,乌日根”,即献德吉。长辈用右手接过酒盅后,首先在酒盅中用手指沾上酒滴,先把德吉献给天、地和故去的长辈,然后把余下的酒一饮而荆。
晚辈外出要征得老人同意,归来先到老人居室问安。如外出时间长,归来时须给老人带回酒和果品。父母出门归来,儿女要出门迎接,并屈膝问安。
探亲访友到蒙古包或房前要下马下车,主人出迎时,要主动说“赛音白努”(您好)或“阿木尔白努”(平安)。
进蒙古包或屋内,要让长辈先迈进门坎,晚辈站在旁侧说“塔毛热乎”(请您先进)。若长辈递烟、送茶或倒酒,晚辈必须双手去接,欠身表示感激。送茶、倒酒必须满杯(盅)。
参加老年人的葬礼时,可以争抢吃行灵前的供品或把酒盅“偷回”,主人不会予以追究。出嫁的姑娘参加娘家的葬礼后,可以要老人生前用过的烟壶、烟袋、手杖、眼镜等,作为怀念故人的纪念品。
蒙古族的主要禁忌有以下几种:
串亲访友走到主人家门前,当狗扑过来时,不要拿马鞭、棍子、石头打狗,打了狗,主人会冷眼相待。辞行后,出门不要立即上马或上车,在离开房舍一二十米后再上马或上车。串门要注意主人外屋门上方有标志,如有弓箭、红布悬挂,表示家中有未满月的产妇,不要闯月子。进月房下奶,身上不准带钥匙;辞行时,不准从月房带出礼品或主妇的东西。做客时,不准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或往火盆里吐唾沫,不准把马鞭子、木棍带入室内,携带的东西不准放在屋内西北角供佛的地方。吃饭时,不准在长辈落座前就坐,不准坐到正中位置。父母健在,儿孙不论多大年龄均不准过寿,只能过本历年。家中有病人,忌讳来客闯病房。亲叔嫂之间不准嬉笑。
北方蒙古族婚俗趣话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曾盛行抢婚习俗,男方家召集人马将对方家的女儿抢来和自己儿子成亲,如果没有抢成功,两家会结下冤仇。公元十三世纪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才普遍实行聘婚制。
蒙古族的婚俗是从求亲开始的,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蒙古族的婚俗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异,但都非常隆重。新娘到了男家,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额吉(妈妈)给新娘梳头。
婚宴通常摆设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
婚宴上“求名问庚”是不可少的:新郎要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要出些影射乳名的词语,让新郎猜答或相互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问庚犹如一场智力竞赛,尽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徵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娶亲路上巧争先
娶亲路上,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拜天地拜炉火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婚礼歌
蒙古族认为氏族是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内不能结婚。蒙古族居住分散,自然都要到很遥远的地方去娶妻或嫁女。娶亲是男婚女嫁的喜事又是亲人分别的悲事,女儿嫁出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蒙古族是个喜歌善舞的民族,自然就要用歌声来表达这种喜庆和悲伤。于是产生了婚礼歌。
由一首首《婚礼歌》连缀而成的蒙古族婚礼可说就是一出妙趣横生的喜剧。剧中的婚礼歌,有独唱、对唱,且有情有节,贯穿全过程。堪称“诗剧”。
悲嫁,是这出诗剧的序幕。女儿要远嫁,妈妈有多少话要说,女儿有多少情要诉啊!
铜镜里的波纹像湖水,
波里闪着姑娘的泪。
梳头姑娘唱起《悲嫁歌》,
额莫(妈妈)呀额莫垂着泪。
把妹妹弟弟呀,
搂在姐姐怀里,
临行的嘱托哟,
出自悲恸的心底。
蒙古族婚礼,自古以来多保留按路程提前一天到女方家迎亲的习俗。远行迎亲歌是这多幕诗剧的正式开始。迎亲出发时,新郎要穿上色彩鲜艳的蒙古袍(旧时还要身佩弓箭,腰挎哈特刀)。随新郎一起去迎亲的除媒人、主婚亲家、伴郎外,还要有一能言善唱祝词歌手(贺勒莫沁)。到了女方家,要参加两道宴席。女家的头道宴席是中午举行的“求名问属宴”。女方参加的除亲属外,要有两名善于对歌的“嫂子”。到了女家,新郎换上姑娘做的袍靴后,“求名宴”就开始了,通过求名问题属,女方“嫂子”与男方祝词歌手展开了喜剧式的对歌。祝词歌手:
求名宴上要问名,
什么属相请说清。
嫂子:
真嫂子还没来,
假嫂子还没到,
我连个时辰也说不清,
这要请你去寻找呀!
祝词歌手:
我骑着葫芦哟,
飞到科尔伦岛。
呼伦贝尔草原啊,
有人驾云往回飘。
我把这云朵哟,
一直追进这座屋,
云上坐的人哟,
正是席上的两位亲嫂。
(把姑娘的名字和属相,告诉吧,好不好!)
嫂子:
姑娘的属相呀是骆驼,
骆驼的属相贝乐的名;
姑娘的属相是黄羊,
黄羊的属相洪格尔的名。
祝词歌手:
骆驼压着难躲的两座山峰,
它行在灾难的旱海,
便没有把它列入十二种属相。
贝乐是溺爱姑娘的小名,
洪格尔是对少女爱慕的尊称;
这都不是真实的姓名,
尊贵的嫂子啊,请露真情。
求名宴的对歌,是智慧的竞争。嫂子要以攻为守千方百计难倒对方;对方祝词歌手又穷追不舍,想尽办法战胜嫂子。于是展开了激烈的歌战。直到新郎献刀献礼,唱罢《祝刀歌》,唱出“哈特刀”的来历,求名宴才告结束。
求名宴后,经过献茶 “盘古”(唱 “盘古歌”),晚间开始了女方的第二道宴。这道宴名为 “沙恩吐宴”。是新娘出嫁的宴,告别的宴。
宴席在姑娘的房中举行。新娘、新郎、嫂子和新娘的妹妹、女友们坐在一起。宴席的中心内容是争夺婚礼的 “ 吉祥物”—— 沙恩,即羊的“嘎拉哈”。歌手唱:
玲珑的小沙恩,
连着骨头连着筋;
只要沙恩在,
大腿小腿不能分。
珍贵的小沙恩,
连着血肉连着心;
沙恩若比人哟,
连着男女两家亲。
这块象征男女联姻的吉祥物,本该男方夺得,终生保存。可由于女方主持人的偏袒,总是为新娘的女友夺得,男方就得一次次地被罚酒、唱歌。
蒙古族婚礼歌数量很大,各地内容又不尽相同,但在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三类,其一是婚礼仪式歌,其二是婚礼宴歌,其三是婚礼娱乐歌。所谓婚礼娱乐歌,主要是指随着婚礼仪式的正宴结束,带有一定仪式性的婚礼宴歌唱完以后,参加婚礼庆贺宾客 (特别是那些有开玩笑关系的青年人)兴趣未尽,在自由延续的酒宴上唱的短调歌,一般称为“花歌”。这多半要在长辈和有身份的宾客退席后唱。
沙恩吐宴,气氛比较活跃,但启程时间临近了,唱起 《报时歌》后,女方姐妹们不得不交出沙恩,新娘与父母、女友哭诉惜别之情。
送亲车启程了,女儿的父亲站在院中望着远去的女儿背影,发出“呼来,呼来”的呼唤,在为女儿招福致样,女方祝词歌手也随之唱《送亲歌》。
送亲喜车到新郎家后,要唱一些 《仪式歌》 其中之一是唱给 “分头妈”的《揭帷歌》 歌唱道:
香炉的腿哟,
原来是三个,
姑娘的额莫哟,
应该有三个。
分头妈是婚礼仪式中,为新娘改女儿妆分头的儿女双全的妈妈,新娘一生里要像对待生身婆母一样对待分头妈。这是她身居异地的又一个亲人。
接着,歌手唱起了《拜火歌》、《拜双亲》、《祝愿歌》。
永生万物的是大地,
永降甘露的是苍天;
美好的祝福如愿以偿,
美满的婚姻地久天长。
婚礼,随之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婚礼歌》, 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实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此,我国民俗学家,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说它像 “蒙古族百科知识书一样,以礼俗的形式和艺术的手段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是进行蒙古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口传文化遗产,是有科学的艺术的双重价值”。
- 上一篇:纳西族的婚俗
- 下一篇:古代的中国是怎么酿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