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座城池,就是一件艺术品
扬州是一座古城。文化扬州建设,更缔造出一个又一个地理上、精神上的地标,营造出巨大的魅力磁场,让扬州更有扬州味。它不仅古得有内涵、老得有活力,而且在城市建设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营造出一片人文的精神家园,显示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5年前,形如荷叶的扬州双博馆,崭露芳容。
今天,扬州史上投资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扬州文化艺术中心拔地而起。新型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挥毫泼墨绘新景,奏响新旋律。
二十四桥下的芍药开了又谢,独占天下三分之二的月光穿越了千年。从春秋一直搏动至今的文化脉络,已经成为了扬州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主动脉。
文化扬州建设,缔造出一个又一个地标,营造出巨大的魅力磁场,让扬州更有扬州味。
文化扬州是一位风雅的古人,更是一位朝气蓬勃的现代人。
【文化躯干】
全面整体原址保护古城
“老板,乱针绣的生意不错嘛!”踏着石板路,记者随意走进东关街一家店铺。
“我们老板在对面的店铺里呢!”顺着对方指的方向,记者走了进去。
“老板在吗?”
“我就是!”一位长发的女子正忙着给顾客挑选漆器项链,抬起头来微笑着应道。
她叫姚桂英。你也许不敢相信,在这条东关街上,她和家人一起开了三家店铺。
姚桂英以前在其他地方也开过店,专营玉石、漆器、刺绣等扬州传统工艺品。东关街修缮“开街”,“我们就一口气‘吃’下了3家店铺”。姚桂英说,虽然卖的货和以前相差不大,但生意要好很多。
老板娘身旁的那个姑娘,姓魏,是这里的老顾客了。“每当朋友来扬州,我都要把他们带到东关街上走一走。”女孩高兴地告诉记者。
“双东”是扬州古城保护整治的试点区域。汪氏小苑、个园南部住宅、逸圃、武当行宫、冬荣园、壶园、李长乐故居、华氏园、熊成基故居、曹起溍故居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抹去历史的尘埃。此外,扬州还利用古建筑建成长乐客栈,与中德技术公司合作对文化里传统民居改造提升……“双东”,俨然成了光彩熠熠的珍珠项链。
就在今年6月,东关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一条街,成为中国的骄傲,世界的骄傲。这不得不说是这座传奇城市古城保护的绝妙缩影。
与此同时,南门遗址的新居“鸟巢”,则是又一传奇的续写。
【旁白】
古得有内涵,老得有活力。
13.1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遗址和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构筑一部扬州通史。全面、整体、原址保护古城,另辟新址建新城——这是扬州高瞻的战略决策;秉持古城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生态性——这是扬州对历史、对先辈的敬畏感恩。
每条古意盎然的古巷口,每棵历史悠久的古树前……你可以驻足,和它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流。在古城,已经设立了300多处文物古迹解读牌。
记者从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了解到,2014年,古城区95%以上的文化遗迹都将得到解读,老城区85%以上的传统民居得到改善。
【文化脉搏】
15年内建成一座文博城
5年前,当双博馆在西区矗立起来时,被称为扬州文化的“新坐标”。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仅参观双博馆的散客就已达25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学生和外地旅游团体。
如今,再过10多天,扬州的“文化坐标”又将放大。由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组合而成的文化艺术中心,是扬州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文化设施。
读一卷古书,看一场精妙的画展,听一场高规格的音乐会,优雅的生活,就在扬州人的身边。
建设文化博览城,让文博场所在这个城市星罗棋布。在全国,扬州是个提出“文化博览城”这一城市经营理念的。
2006年5月,扬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文化博览城的重要决定;2007年1月,《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审议批准,拉开了全面建设文化博览城的序幕。我市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一蓝图变成现实。
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串珠式的文博网络,构成了文博城的鲜活肌理。横贯主城区的文昌路是一条主轴线;双东、教场、南河下和广陵路、唐衙城和宋夹城是文化博览项目集聚区;盐阜路护城河北岸、古运河、国庆路、汶河路等,则构成了特色文化线。这些,如同一条条血脉,跳动起古城的青春。
今年上半年,10个重点项目中,已建成和基本建成3项——宋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扬州工艺村、扬州书院博物馆;取得重大进展的有5项——扬州文化艺术中心、扬州学派纪念馆二期工程、南门遗址展示馆、熊成基故居、街南书屋;已经启动的有2项——马可·波罗纪念馆、高咏楼。
9个推进项目中,已经建成或取得重要进展的有3项——鉴真史料陈列馆、盐商生活文化展、匏庐;已经启动的有3项——丁氏、马氏住宅(洪兰友故居)、扬州园林文化展示馆、愿生寺;广陵驿、胡笔江故居二期、铁佛寺正在推进。
到了2014年,扬州建城2500周年,将拥有90—100个文博场所。
【旁白】
城市是流动的空间,时间是流动的记忆。
在全国深陷“千城一面”的开发模式、面临“城市特色危机”时,扬州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也是自信摒弃盲从的历史抉择。
扬州城城池不大,但内涵深邃,徜徉其中,能感受到时光的穿梭;放慢脚步,就拥有一片人文的精神家园。
一座城池,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这是何等的气魄!
【文化血肉】
非遗,沉淀最精美的回忆
上月19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申报主体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获颁证书。
雕版印刷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五年了,从当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家喻户晓。”市文广局社文处处长栾虹感慨,“可以说是寻宝、护宝的五年。”
五年,初步构建出扬州“非遗”的整体体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搜寻出独属于扬州的记忆。
3项世界级“非遗”、16项国家级“非遗”、40项省级“非遗”、153项市级“非遗”……扬州的“非遗”名录,足以彰显这座古城的人文智慧。扬州“非遗”之所以生命力强大、不受时空的束缚,是因为代代薪火相传。
“非遗”传承人,都是凡世中普通的百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尽管没有因为“非遗”而飞黄腾达,却仍以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不懈传承,这是一种自发的文化自觉。
“高邮民歌”传承人王兰英,长自高邮乡土间,小时候就听着祖母哼的《数鸭蛋》入睡。谁会想到,她会在21岁时,把这首民谣唱给周总理听?“雕版印刷”传承人陈义时,出身于“雕版世家”,但在他之前的几代人,都不会想到,这种家传的技艺,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扬剧”传承人李开敏、汪琴,看到如今的扬剧跻身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欣慰自己青春岁月没有白逝……
据了解,2009年9月,扬州全市共整理出了2222项(条)资源线索,入编955个项目,涉及17个大类。可以说,“非遗”普查汇编也成了一部解读扬州的史书。这本史书,承载着城市的文脉,暗合着扬州城市的文化精神。
“非遗”普查远远没有结束,还有多少“非遗”沉睡在扬州的土地上?还会有多少故事、多少传说将抖落历史的风尘?未知的答案,更值得期待。
【旁白】
城市是完整的生命体系,需要丰盈的“血肉”。
5年前,这些“血肉”还被称为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经典戏曲……如今,这些被统称为“非遗”,涵盖广阔,内容丰富,代代相传,构成一座文化“金字塔”。
再宏伟的建筑,也难抵历史的风尘。然而,终有一丝优雅的清曲、一段悠扬的扬剧,穿越古今,声声入耳,沉淀着这座城市最为精美的回忆。
【文化头脑】
把遍地“金条”打造成戒指
现代社会,文化不再是只限于诗词歌赋的范畴。当文化和产业碰撞到一起,就成了一轮“朝阳”,低碳“引擎”。
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已是现实。扬州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两年开放的玉石交易市场,展位供不应求,逐渐形成了产业链、产业群……
现在,扬州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玩具生产、乐器制造、新闻传媒、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娱乐等为主体的门类较全的体系。先后重力打造了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玉雕博物馆、中国剪纸博物馆、玉石料市场、工艺坊等项目,扬州玉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建设,扬州玉器、漆器产业基地跻身省传统工艺四大特色产业基地。
积聚抱团,产生强劲的合力。
扬州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建成产品研发中心、数位科技中心、文化创意中心。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阿里软件、华中数控扬州研发中心、笛莎文化传媒、拇指动漫等60多家企业已经入驻,实现产值3亿多元。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呼唤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打造品牌。
【旁白】
扬州文化产业的特色在“扬州”二字,核心“能量”是本土文化。
文化重镇扬州,能转化成产业的素材极多。“正如遍地都是金条,但是如何把金条打造成漂亮的金戒指?就是一大课题。”市文广局副局长仲玉龙说。
2009年,扬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27.5%,占GDP的比重约3.6%。计划在5年之后,能够达到6%。一般来说,达到5%以上,就能称之为支柱产业。
然而,文化的力量往往是“隐性”的,文化产业更需要一个孕育膨化和成长的过程。文化产业甚至可以“无中生有”。仲玉龙称:“世界上早就没有恐龙了,但是常州就造出一个恐龙园来,吸引了很多游客。”而安徽芜湖的方特欢乐世界,开业不过2年,游客人数就已超过了扬州瘦西湖。这就对投资者的“眼力”提出了考验。 ■记者桂国王鑫
【各方观点】
百姓生活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意境里,沐浴着优美的城市文化。一方面,城市给市民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这种精神陶冶,也深深融入对下一代的乡土文化的养育中。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公益性是它的本色,回报给社会的也是多元性的。人们接受了文化营养之后,会“潜移默化”地创造出一些物质财富。
——双博馆负责人袁淮
扬州的动漫和扬州传统行业——玩具制造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扬州笛莎卡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李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