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三个名字的传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顺德,字骥生。河南确山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河南刘店秋收起义,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中共豫南特委书记等职。
1929年至东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担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路军总指挥、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等职。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被誉为“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深江(今靖宇县)与日本侵略军战斗中英勇牺牲。尸体被敌人解剖,发现胃里除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外,没有一粒粮食,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2月1日,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13时30分,由通化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党史研究室、市关工委、市教育局等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了《杨靖宇的故事》一书首发式。
首发仪式上,通化市委宣传部长齐晓光讲,纪念杨靖宇将军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展开,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专家队伍作用,针对不同年龄段可接受程度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载体教育方法,贴近青少年实际,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杨靖宇三个名字的传奇
据史料记载和通化市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时年仅35岁,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曾使用过3个名字,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他的传奇经历。
马尚德:领导农民闹革命
马尚德是杨靖宇的个名字,也是他的真实姓名。马尚德自幼仰慕英雄,在他8岁的时候,农民英雄白朗领导的豫西农民暴动,在经过马尚德家乡李湾“打富济贫”时,其英雄行为在少年马尚德的心中深深打下了烙印。
1925年,20岁的马尚德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确山县委于10月末发动秋收暴动,马尚德担任新建的农民革命军的总指挥。不久,他在与“进剿”之敌作战中腿部负伤,被送到驻马店治疗。1928年春,他伤愈后在河南从事地下工作,年末奉命赴上海,在党中央办的秘密训练班学习,1929年春天被派赴东北工作。
张贯一:革命之志,一以贯之
1929年4月2日,满洲省委派他去抚顺煤矿开展工运工作,工作人员向其交代去抚顺接头关系,并征求马尚德化名意见。马尚德说:“执行省委指示,一以贯之。”即取名为张贯一。
1931年,他整合了以吉林磐石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队,派党的干部开展工作,使其成为共产党在南满掌握的最早的武装,并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
杨靖宇:平靖宇内 痛击日寇
1932年10月,张贯一被派到南满巡视,临行前,组织要求其化名给省委报告,张贯一率直地说:“在开封读书时立志要平靖宇内,现今东北处于乱世,我外祖姓杨,就化名‘杨靖宇’吧。”
1933年初,杨靖宇来到一支只有250人的部队当政委。为团结各阶层,他又把队伍的名称改为人民革命军。队伍不断壮大,于1934年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军,他担任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将杨靖宇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这表明党中央已将他作为东北革命力量的代表。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1940年1月,杨靖宇率部遭日伪军重兵围攻,他组织指挥部队分散突围。为了追杀杨靖宇的300多人,日军动用了75000人的庞大军队,双方兵力对比是200:1。因叛徒告密,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下山被围,在吉林省蒙江县(今白山市靖宇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据史料记载,杨靖宇将军牺牲的时间是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他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文 卢红)
- 上一篇:杨靖宇抗日斗争故事之七:英雄大义照千秋
- 下一篇:杨靖宇故事——奔赴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