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黎川古镇:深藏在武夷山脉里的古镇

2010-08-16 点击数:3084

  在武夷山西麓中段,江西与福建交界的群山峻岭之中,有一座小县城叫黎川,之所以称其为小,是因为从县城的主干道徒步行走全程,最多只需半个小时。这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古时江西通往福建的重要关口之一。三条河流从境内流过,在那个只有漕运才最为便利的年代,有这样丰润的水系,其地理位置就不可小视了。也正因如此,小城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边境往来的商贸重镇。

  钩起回忆的老商铺

  在老城墙外,沿着黎滩河,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古街,老人们还习惯地叫它十里街。如今虽不足十里,但保存下来的街衢仍有三里之长。沿街两侧有34条巷道纵横交错,许多明清时期的大宅院散落其间,街道商铺更是清一色的骑楼贯通,行走其间不免使人发怀古之幽思。

  从街口望去,两边竖立着长长的街楼,木质结构的廊道一眼望不到尽头。房屋的上层供居住使用,底层是店铺。商铺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基本都是前店后坊或下门面、上住房的格局。据说有些骑楼还是1943年扩建改造古街时所修建的,当时在县长朱维汉(国民党政府)的主持下,将街道两边的平房店铺一律拆除,拓宽街面为7.6米左右,卵石或碎石铺路,店铺统一为二层骑楼式砖木结构建筑。这条街不像许多描写古街的文章所形容的那样,是什么清明上河图的活版本等,它也不可能让你回到谁都没亲历过的宋朝或是清代,可老街却实实在在地让你回到了上世纪的中叶,是典型的民清古街

  没经过那个时代的人可能不知道老虎灶,其实就是便民的茶水房。老街居民基本上是不烧茶水、不煮米饭的。从清晨开始,每隔不远的巷道内便是雾气腾腾、轻烟袅袅。只要你走在街上,除了看到乡下农民挑着菜蔬匆匆赶往早市以外,最多的就是百姓们或拎着水瓶,或捧着饭盒,不紧不慢地穿梭在街衢巷道内,这情景可持续到太阳西下。闲来无事,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或蹲在店门旁掏出烟袋和水枪,过上几口烟瘾。这里的生活显然是慢节拍的,和古街古巷的环境极为融洽,百姓们过惯了不觉得怎样,而我们这些整日在高楼大厦里脚步匆匆的人,却感觉到这是一种平静、一种闲适。

  老街入口处有家衡器店,讲得通俗点就是卖杆秤的。店家三代手工制作木杆秤,七里八乡的落了点名气。小时候在老家,有好多制杆秤的师傅在我们那里的街上开店摆摊,我小时候的玩具里也有这种杆秤。后来城市改造,老街不见了,师傅们也走了。再后来,街上又有了防杆秤欺诈的便民弹簧秤,在妈妈买菜的篮子里经常放着。随着科技的进步,衡器也进入了电子时代,这些杆秤在城市里销声匿迹了。而黎川的老街上如今还有好几家制杆秤的,而且手艺都是祖传的。

  再往里走听到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循声而去见到一家铁匠铺,师徒二人抡着大锤打制着各种各样的农具,最多的是镰刀、砍柴刀、锄头等,这些都是山区里农家必备的工具。我数了一下,老街上如今还有三家铁匠铺子,平日里感觉刺耳的打铁声,在这里似乎不可缺少,否则,只有叫卖的清唱,少了打击乐,那味道就不纯正了。

黎滩河上的美丽廊桥

  走在老街上,保存下来、且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随处可见,其中还穿插着少量的明代建筑。这些古宅多为清代商人所建,从门楼即可看出宅邸做工讲究、气势宏伟。有几幢大宅子都是好几进,设有上、中、下三厅或后厅,两侧还设有横厅或厢房,多为木结构,厅堂木柱粗壮挺拔,直径足有60—70厘米,且布局合理,雕梁画栋,显示了商家的财力。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明清古建筑,加上那些横七竖八的铺着卵石的古巷,使老街特有逛头。一会儿是骑楼街面,一会儿是古巷幽幽;一会儿临河漫步,一会儿庭院深深,这种特色鲜明的清代商业街,如今在国内已不多见。

  老街中段两河交汇处,建有两座不同形状的古代廊桥。远望新丰桥,长廊飞渡,桥堡耸立,青瓦铺顶,飞檐翘角。横跨于黎滩河上,古风犹在,气度不凡。这座桥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约公元1500年),全长86.9米,为五墩六孔廊桥。明清以来,此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来往于两省的商客都从此桥跨过黎滩河。即使到了现代,新丰桥依然是黎川县百姓往来于两岸的枢纽。1984年古桥毁于火灾,重修此桥时用钢筋混凝土仿古复建,两端仍建有阁楼式桥头堡,桥栏处置椅座,琉璃瓦覆顶,使整座廊桥还保持了古朴庄重的原貌。

  在新丰桥上大可不必匆匆走过,老街上逛累了可以到此歇上片刻,依栏而坐,观观远山,看看渔翁。如若傍晚时分,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太阳从日峰山头渐渐落下,余晖染红小城的天空。清晨,小城会在浣衣女的棒槌声中慢慢醒来,随后,不时有农夫、村妇,挑着一篮篮新鲜的蔬菜瓜果、鸡鸭鱼虾从桥上通过,老街又如往常一样开始了新的喧哗。

  与新丰桥毗邻的横港桥始建于宋戚淳年间(公元1290年),两桥分立在两河交汇处,遥相对望。横港桥为三孔石拱桥,上建有砖石结构的亭宇,亭宇门额上方均有题字。可别小看了这座小廊桥,论资排辈,那可算是新丰桥的祖宗,70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仍然立于水中,见证着小城的兴衰岁月、沧桑历史。

围城之外,文风盛行的老街

  古城黎川曾经也是一座城墙围拢的围城,四面均有城门出入,但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老街不在城池内。正因如此,它才没被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浪潮冲击掉。否则,这座古城将会离历史更远,最后也成为史书上的文字城,外人进来听到的全是据记载三字开头的回忆。

  旧时,街区建有五馆三堂一会,即福建龙江会馆、南昌会馆、抚州会馆、东乡会馆、南乡会馆,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福音堂和县商会,这些遗址至今大都保存着,有的已另有他用。老街虽是商贸场所,可文风盛行,设有书院二处,黎川书院崇正书院。住宅的门榜题名,多以山、景、行来命名。据传,此风盛行缘于一则尊师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学子学成入仕后,返乡为恩师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并取名为高山景行,后来很多民宅都效仿之。街区共有三山九景十八行,可见当时名屋大宅之多。我特意去了这座尊师房,就在新丰桥附近的河边上,现在住在里面的还有许多家庭,可见宅院之大。

  这座古镇,据说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作家张恨水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至今,在新丰桥的北侧一溜青石铺就的河岸码头之上,他的故居依旧保留完好,两层的小阁楼青砖黛瓦,古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