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巩昌镇东巷村
陇西县巩昌镇东巷村地处县城中部,交通便利,辖3个村民小组,820户2903人,全村有党员51人。现有耕地63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全村自来水、电视、电话普及率均达100%。2001年被定西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率先达标小康村。
回顾东巷村的发展历程,变化翻天覆地。人们尝到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目前,全村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商贸服务特色明显,群众衣食住行明显改善,集体经济积累迅速壮大。
改革开放初期,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发挥本村位于城区的地理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抢抓良好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他们立足经济基础好、交通便捷、市场信息畅通的优势,在全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发展渠道,抢占市场经济制高点,逐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业为龙头,多种产业并举的二、三产业群。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东巷村集体经济实力日益壮大,截止目前,已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上交利税400多万元,人均从企业得到年纯收入1145元。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8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000万元,增长了58倍,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6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增长了近76.9倍。农业总产值由59万元减少到30万元,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使全村耕地面积减少了1283亩,耕地虽然减少了,但却为全村群众又提供了更大的就业效益。全村二、三产业产值由28万元增加到了5000万元,增长了178.5倍。1985年集体积累资金不足千元,目前已达到80多万元,固定资产由6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增长50倍。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东巷村的耕地便开始逐年减少,全村耕地面积由1985年的1672亩减少到389亩,净减少1200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85年的0.8亩减少到0.12亩。全村减少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商贸住宅小区建设,同时全村从事非农业的人数由1985年的157人增加到1280人,从事纯农业的人数不足百人。为了有效解决全村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大胆提出了在本村“实施联产办砖厂”的思路,从此,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开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序幕逐渐拉开。通过采用村集体办、农民联户办、个体办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本村干部群众先后创办了东巷村建材厂、东巷砖瓦厂和加工、运输、机电修理、饮食服务等乡镇企业18家,并积极吸收全村乃至全镇闲散劳动力到企业务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发展思路,全村先后建成了规模较大的2家建筑安装企业,3家建材企业,200多家服务企业,10多家加工企业,28家餐饮企业。到2004年,已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上交利税370多万元。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180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120元,增长了17.2倍。1985年全村无一户农户有砖木结构住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
1996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审时度势,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在新村住宅区新建了幼儿园,占地面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党和国家新时期重要的历史任务。纵观东巷村的发展变化,村干部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老支书杨学俭和现任支书杨宏伟,他们最善于抓住机遇,最善于凝聚人心,也最善于发挥基层党组织指导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深知,“通往富裕型小康是一条何其漫长的艰辛之路,小富即安不行,为富不仁更要不得。东巷村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轮子一齐转”。目前,全村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党员致富能手已经达到了20多人,占全村党员的近一半,26名入党积极分子中90%以上都是本村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村党支部、村委会将进一步牢固树立发展是要务的思想,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建筑建材业,努力引进生态环保工业项目,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村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努力探索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村两委工作机制,提高群众对本村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村级财务制度,认真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两委干部队伍,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 上一篇:阿拉坦额莫勒镇
- 下一篇:孙村镇:繁昌特色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