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陇西县文峰镇

2010-08-13 点击数:24558

文峰镇是甘肃东南部商贸重镇,是古陇西——豲道建置之所。1992年建立的文峰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文峰镇被省发改委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6年列为全省改革发展试点镇,被省建设厅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83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第二批改革发展试点镇。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立足实际,发挥交通便捷、商贸发达的优势,探索创新,打商贸牌,建特色镇,走以商兴镇、以城带乡、城乡共进的路子,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明显加速。全镇总人口10万人,其中镇区有人口5万人。镇区建成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使建成面积与镇区人口基本相适应。城镇的开发建设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地方生产总值达68500万元,区域内实现税收4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6元。概括近几年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发展平台不断拓宽。镇党委、镇政府紧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聚集当地资本,加快建设进度,使城镇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按照文峰市政规划,在镇区道路建设上,完成了投资950万元的长安路文峰段建设,加快了文峰和县城相向发展的步伐。新建和改造人民路、交通路等城市型道路119.9公里,“三纵四横”的城镇道路框架基本形成。结合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开发商住楼15万平方米,2008年底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1平方米。正在建设总投资3亿元的金海名苑,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将得到大的提高。从而使镇区面积扩大2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行政办公、市场商流、文化娱乐、生活居住各功能区域不断优化。完善了供排水系统,建成了总投资2640万元的陇西污水处理厂,使镇区污水排放得到集中安全处理。建成了覆盖全镇的移动通信网络,通讯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建成火车站广场1.4万平方米,正在兴建1.8万平方米的建新广场,对镇区主街道全部进行了绿化,安装了路灯,提高了城镇品位。

资金短缺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镇上以土地经营为核心,推进城镇资源的市场化运作。近几年,累计整理出让土地26620亩,土地收益达8200万元,全部由县财政返还给文峰镇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盘活区域内闲置资产,先后投资1310万元,收购了省购销站、省外贸站等省、市驻地单位的办公场所和厂房,盘活闲置资产1.8亿元,使一些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还对宇臻路冠名权、主街道灯箱广告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变“无形”资源为“有形”资产聚集。

为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镇上将镇区内的东铺村4800余人转为城镇户口,对本镇引进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和项目建设中的“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在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社会低保等方面享受城镇人口待遇。

二、逐步健全市场体系,发展优势进一步显化。文峰自古即为商阜之地,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是较为典型的商贸拉动型经济。交通四通八达,物资运转甘肃东南。铁路年客运吞吐量260万人次,货运年吞吐量达200万吨。文峰镇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实施“商贸强镇”战略,把商贸流通作为主导产业,把市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器,按照《文峰镇专业市场发展规划》,先后投资6亿多元,建成了神农中药材物流园区、清吉洋芋交易市场、建材市场、木材市场、蔬菜市场、汽车维护市场、粮油批发市场等10个专业市场。文峰药材市场曾跻身全国十大药市之列,是西北最大的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远销国内各大市场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省、市驻文办事机构改革转型后的仓库、厂房形成了庞大的仓储库容,加之干燥凉爽的气候条件使文峰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仓储基地,被誉为“天下药仓”、“西北药都”。文峰木材专业市场是国家核定的甘肃省的木材专业市场,也是西北第二大木材专业市场,年交易木材100万立方米,交易额16亿元。马铃薯交易市场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县区。20099月,投资2000万元的食品商贸城竣工投用。同时,交易形式更趋多元化,电子交易、期货交易较快发展,超市、连锁店、专业代理和大型百货市场等现代业态互为补充,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要素市场逐步完善,从而形成较为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依托各类市场,发展民营企业近250家,个体工商户2300余户,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140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5%。

三、加大产业开发力度,经济特色进一步凸现。近年来,镇上把产业开发作为城镇的核心支撑和持久动力来抓,依托当地资源,着力壮大和提升中药材加工、洋芋淀粉加工、肉制品加工、建筑建材和木材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28:56,二、三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中药材产业开发上,甘肃效灵、伊真堂、一方制药等企业建成了有效成份提取和颗粒中药制药生产线,全镇中药材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在洋芋淀粉生产上,凯龙公司建成了3.6万吨的全自动洋芋淀粉生产线和2万吨的醋酸脂变性淀粉生产线,年转化马铃薯30万吨。在肉制品加工上,发挥陇西腊肉的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火腿加工,形成三台、火焰等专业村;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康泰清真牛羊肉分割生产线,年屠宰牛10万头、羊25万只。在木材加工上,依托丰富的市场资源,有10户经营户建成了实木家俱、门窗和精细木工板等装潢材料生产线,其中森泰木业、森林木业等企业生产的包装箱成为西北铝加工厂的配套生产线。

四、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市场贸易的繁荣和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是为农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2008年,中药材、洋芋、畜牧、蔬菜农村四大支柱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5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二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使农民成为“离土不离乡”的市民。据统计,全镇有6000多名农民早出晚归或长期在镇区内中小企业务工,还有一些农民在镇区购房落户创业,推动了农村的城镇化。三是带动了农村基础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大力兴水改田,全镇基本实现梯田化;新修乡村道路11条共54公里,实现了乡村道路“村村通”。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IFAD项目,农业增产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结合旧城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270多户近千名农民乔迁新居,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尉家店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在经商贩运和务工中的收入占年纯收入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