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井店镇:走向辉煌的燕赵名镇

2010-08-13 点击数:3522

河北省涉县井店镇,位于县城8公里处,辖28个行政村,13637户,4.05万人口,耕地面积1247公顷。近年来,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农民和农村居住小区化、就业非农化、服务社会化、生活城市化、生产园区化的目标,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 80 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9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各项工作均在全县名列前茅,镇综合经济实力跃入全省十强乡镇行列,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入河北省前五名。该镇还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中国(东部)小康建设十佳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先进基层党委、省文明乡镇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30多项。温家宝总理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对镇党委班子建设的先进经验作出重要批示。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省委书记张云川等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到该镇指导调研工作。

一、坚持发展要务,努力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是执政为民的要务。近年来,井店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重点突破、强力推进,逐步实现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一是坚持项目突破,推动率先发展。该镇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实施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规划总面积6平方公里的井店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动工兴建,井店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加速期。现已建成投产5个项目,5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正在新建,总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一个集循环、节能、环保为一体的经济生态产业园,日益显现出强劲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发展态势,有力地拉动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逐步实现了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推动科学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镇敏锐地认识到,发展“快”并不等于发展的“好”;所谓“快”,应该是在好的基础上的快,是质量、速度、效益相统一的快。为此,他们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全面分析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特征,对全镇未来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确立了“工业型中心镇”的发展定位,制定了“工业化致富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的发展思路,从北京、太原等地聘请冶金、电力、建材等方面专家,制定了《井店镇发展纲要及总体规划》《井店镇工业发展规划》,并结合28个村产业特色和发展水平,确定了城市园林型、富裕乡村型、绿色生态型三种模式。中部经济条件好的10个村重点服务大企业、大项目项目,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钢铁延伸产业、煤电配套产业和科技型产业,走靠大联强、村企一体化,建设城市园林型、富裕乡村型的发展之路。东部、西部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的村,由镇里进行以工补农,通过镇里补一点、村里投一点、向上争一点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重点发展养殖、种植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绿色生态型新农村。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顺应了群众意愿和要求,也使得全镇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前瞻性。三是坚持靠大连强,推动跨越发展。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投资96亿元的天铁集团热轧板卷项目和投资98亿元的国电龙山电厂两个“双百亿”项目落户井店的历史机遇,实施靠大连强,围绕重点项目上下游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配套产业。投资12亿元的150万吨焦化、投资2.2亿元的荣毅太阳能、投资11亿元的240万吨球团项目、投资2亿元的20万辆电动自行车、投资4亿元的热轧无缝钢管等5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1个,市重点项目3个。重点项目的实施,使得工业生态效应、项目集聚优势和强劲发展态势日益显现。

二、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推动了全镇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该镇坚持以工补农、以富带穷,把财政积累资金更多地向东、西两部贫困山村倾斜,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该镇中部10个村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中部率先崛起。但东、西部18个村,长期以来一直以花椒、核桃等干果业为主。由于产业单一、农业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中部和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为井店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认识到这一问题后,镇党委、政府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销加一体化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实行农业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经营管理,从根本上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7年以来,该镇与全国50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永达集团合作建成百万只商品鸡养殖基地;与北京农大合作建成万头种猪养殖项目;筹资600多万元建成拐里花椒市场,仅花椒一项,即可实现全村人均年增收200元,王金庄大红袍花椒由此走出深山,畅销新疆、四川等地;近期与河南永达集团达成50万套种鸡项目协议。通过四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拉动,带动近1000多户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了农民增收新亮点,促进了农民由传统耕种向懂技术、会管理新型农民转型。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该镇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重点在东部、西部实施了井王线改造、生态水网建设、标准化中小学建设、东枯河治理、西山大桥改造、平乐路西延、塌陷区土地恢复、小流域治理等十多项民生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出行难、住房难等问题。全镇达到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也有效推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逐步实现了农民向居民的转变。三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近年来,该镇积极改革社会保障救助制度,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主,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助学、助医、临时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改变了农村“靠土地为生”、“养儿防老”等传统习俗,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在新农合和城合的基础上,镇财政每年补贴卫生院20万元,群众就医享受检查费减免30%、药费减免15%的优惠;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年过60岁的老人享受每人每年3001200元养老补贴;完善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救助等措施和途径,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镇坚持民生财政的理念,从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一是把群众需要当成信号。群众的需要是发展的指示灯。为准确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忧所急,掌握群众现实状况,把握群众思想状况,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进千家、访万民”活动。镇、村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家中、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厂矿企业,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心里话,就“你最希望镇党委、政府办哪些事”、“最希望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哪些事”、“你对全镇下步发展的意见、建议是什么”等问题征求意见。通过问计于民,确保党委、政府工作符合全镇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全镇每年都要根据多数群众意愿,重点确定十几项民生工程。二是把老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方便群众办事,该镇打破原有的办公模式,投资200万元,建起了330平方米的“群众事务办理中心”,结合综治信访调解中心和计生综合服务中心,把原来分散办公的农经站、农业办、民政所、统计站等办事机构集中统一起来,实行“超市型”服务,确保群众事务“立刻办、就地办”,与群众进行直观平等的“面对面”,干群关系变成了“零距离”。同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益性事务,如上学、就医、水、电、气、暖、公交等纳入公开范畴,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公开。每一项权力的流程环节都规定了“谁来办”、“怎么办”、“什么时间办结”,实现了高效、快捷、公开为民服务。三是让农民也过上城里人生活。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城镇化,实施了路网建设、煤气入户、小康住宅、沼气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改建、扩建了卫生院、邮政营业所、法庭、派出所、工商所等镇区服务部门;建成了行政权力服务中心等一批服务设施;28个村主街道全部水泥硬化,次街道全部用石板或碎石进行硬化。特别是为有效解决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该镇统一规划设计,在井一、井二、下庄等村,利用空闲地集中新建了公寓式楼房作为流转房,进而对农民原有宅基地评估补偿,迁居楼房给予适当补贴,住房困难户和拆迁户率先入住,引导农民逐步拆旧迁新。腾出的80%左右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建设用地,将节余用地进行整理、出让,通过商业开发,使土地极大升值,所得出让收益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目前,全镇建成小康住宅3000套,实现了水、电、煤气、暖气、电话、宽带网、有线电视“七通”,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生活。目前,全镇90%以上农户拥有了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话,电脑、轿车等新型消费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