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战书: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加速转型发展
栗战书强调,围绕主题和主要突破性目标,“十二五”时期我省要突出把握好八个战略重点:
,继续坚持“八大经济区”建设,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八个分区规划的框架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规划内容,明确阶段性建设任务,强化政策措施,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构建“分工合理、优势发挥、东西呼应、南北互补、内外相联、全面跃升”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支撑。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适度超前,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路建设方面,强化路网衔接,提高网络通达深度,强化与周边省份的交通联系。铁路建设方面,开工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粮运专线和开发性专线,改造和建设一批铁路运输枢纽,推进省部共建的铁路项目建设。机场建设方面,加强枢纽机场的改造,新建一批对改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促进旅游开发和口岸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重点向林区、垦区、重要旅游景区、口岸和资源富集地区倾斜。电力电网建设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节能电力项目,完善重点输电通道和联网工程,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水利建设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水利,加大工程措施力度,建设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完善农业、农村和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工程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好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缩小城乡信息差距。
第三,深化改革开放,集中解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使我省所有制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达到基本合理。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化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包括财税金融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打造“民字号”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毫不动摇地推进对俄经贸适应性战略调整,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重点加快市场竞争主体特别是企业的开放程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向大企业重组和大集团建设上调,加快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乃至控制力的大企业集群。
第四,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大抓手,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整合各类科研院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科技创新基地,构建产学研联盟,实施“八大技术创新行动”,构建起一个较为成型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有重点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信息咨询、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职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餐饮商贸、社区家政、社区养老、健康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旅游业。把发展能矿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建设一批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能源基地,形成国家能源接续地;加大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勘探和综合利用,形成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把矿业经济尽快打造成为加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第五,以保护生态和节能减排为重点,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面临着更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十二五”时期,要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放在“两型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资源承载能力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谋划推进六个工程:大小兴安岭的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中西部风沙干旱区治理工程、草原休养生息工程、湿地恢复保护工程、松花江流域污水治理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要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六,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力争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根据国际经验,今年我省实现“双一”目标、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将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攻方向,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经济圈,增强大中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区经济,充分发挥城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城镇发展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滚动推进“百镇建设”试点,深化场、油、矿、林区与地方合作共建,建设和完善一些重点县城、重点乡镇,农垦和林区的重点农(林)场,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连接点。把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大户籍改革力度。
第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上迈出重大步伐。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坚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推进由发展方式粗放、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的传统农业,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要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抓手,继续谋划和推进“六化”(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重点工程,提高“三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尽快实现并稳定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和发展我省“全国大粮仓”的地位。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和就业渠道,大力推进奶牛、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设一批畜牧业现代化基地,大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大集团,形成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农牧业品牌。要发挥垦区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中的排头兵作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示范带动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第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人们的需求会日益提高和多样化,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快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已对民生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为“十二五”时期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相关部署都要在规划中加以充分体现,重点要解决好教育、就业、科技、文化、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扶贫开发和社会管理等事关改善生存性民生问题、保障发展性民生问题和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栗战书要求,“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牵头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眼未来,在准确研判国内外形势和科学分析省情实际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划,提出积极的、向上的、强势头,但又是务实的、可靠的、可行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凝聚全省干部群众的力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追赶、超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要更好地集中民智,继续分门别类地征求各界人士意见,详细测算、核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尽快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的规划初稿报省委审议。
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