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文化的起源
《计倪子》的上述一番言论,又与十二生肖有什么关系呢?笔者在十几年前撰写《神妙的生肖文化与游戏》一书时,注意到十二生肖动物的排列也存在着三年一组的规律性,以及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交替性。具体来说,鼠年、牛年适宜食草动物生长,食草动物多了又适宜食肉动物(虎年)的生长;因此,鼠、牛、虎这三年相当于木星位于“金”的三年,是风调雨顺的好时光。食肉动物多了,食草动物就少了,就到了兔年;龙是水族类代表动物,蛇性喜潮湿,表明这几年雨涝洪水频仍,相当于木星位于“水”的方位。马年、羊年又适宜食草类动物生长,猴喜吃树上的果子,看来这几年又是雨顺风调,正好对应木星位于“木”的方位上的情况。鸡是鸟类的代表性动物,鸟类的主要食物是昆虫,而昆虫在天旱时往往得到大发展(这正是旱年闹蝗虫的原因),因此鸡年表示旱灾严重;狗和猪都属于杂食性动物,它们在天旱情况下的生存能力特别强;也就是说鸡、狗、猪这三年是旱灾年,相当于木星位于“火”的方位时的自然环境状况。
至于《计倪子》所说的“一岁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则是一种对自然变化的更细微的观察。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即在风调雨顺的三年里,年气候,第二年次之,到了第三年气候条件就开始发生了逆转。同理,在水灾的三年里、雨顺风调的三年里、旱灾的三年里,同样存在着上述程度的变化。不过,对于动物的适宜程度而言,还存在着滞后现象;这种情况类似一天里最热的时间并不是正午,而是午后一个时辰(即下午两点)。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是中国人发现了木星绕日运动周期对地球生物圈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远古时曾经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木星绕日的周期非常接近12年,而且当时的木星可能比今天更明亮,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更显著。
与此同时,中国人也是观察太阳黑子的民族,所谓太阳里面有三足乌,正是对太阳黑子的形象化。在远古的时候,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也可能曾经非常接近12年,而且太阳黑子的活动也可能更强烈,这也会对地球生物圈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远古木星运动周期对地球生物圈的作用,有可能叠加了太阳黑子周期变化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可能与木星的运动周期有关,因为木星是太阳系里仅次于太阳的天体)。
事实上,中国人在非常早的时期就发现了木星的运动规律。根据《经典图读山海经》,我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并出现过许多天文学家。例如,《大荒西经》的日月山就是一座的天文台,天文台长名叫嘘,又名噎,他的职责就是“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噎又名噎鸣,《海内经》称“噎鸣生岁十有二”,意思是说噎鸣发现了木星十二年绕太阳一周的规律,并为每一年的木星分别起了名称。据此,我们可以说噎鸣(颛顼的后裔或炎帝的后裔)是十二兽历和生肖文化的开山鼻祖。
- 上一篇:民间春灯
- 下一篇:春节期间都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