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城乡协调
“一号民生工程”,让110万农民喝上“甜”水
记者来到清新县山塘镇南向村,随意走进一农家小院。院里是一座二层小楼,主人叫张镜秋,57岁,正在和水泥,装修一楼的卫生间。记者注意到,他家院子内墙有一圈崭新的蓝色塑料管伸进屋内。张镜秋告诉记者,这是去年10月刚安的自来水管道。
说起水,老张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儿多少年喝的都是苦水,我和老伴、儿子都得了肾结石,城里的亲戚来串门儿,都自己带矿泉水来,不敢喝我们这儿的水。这下可好了,政府给我们村从20公里外的县城引来了自来水,我们农民也喝上了干净的甜水哩!”说着,进厨房拧开水龙头,清净的水哗哗地流了出来。老张还兴致勃勃地拉记者参观过去盛水的“水箱”——水泥砌的一米多见方的池子,里面放着细沙子,过去挑来的水先放这里过滤,现在里面还存着半池子泛着淡铁锈色的水。
像老张一样的饮水不安全的农村人口,清远市有116万,分布在9个县、区,有的是氟超标,有的是砷超标,还有其他污染。农村饮水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清远市委、市政府的一块心病。
为了让农村群众尽快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清远市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为“一号民生工程” ,下决心解决。按照中央和省里原来的计划,116万人的饮水安全将分批解决,四年完成。清远市决定,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市长徐萍华亲自担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各县(市、区)的行政一把手也都分别担任各县(市、区)的组长。徐萍华在动员大会上说,能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这是对老百姓的感情问题!
清远市水利局局长汤锦贤介绍,清远大胆创新融资模式,用贷款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市政府通过融资贷款2.5亿元,提前垫付中央、省补助资金给各县(市、区),为此,政府每年要承担2000多万元利息。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到位资金9亿元,1366宗工程开工率达96.6%,使近110万受饮水不安全问题困扰的农村人口喝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基本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预定目标。
创新帮扶模式,基层党员干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虎年正月初七,阳山县大崀镇琶迳村的梁文星就忙了起来,因为他鸡场里的6800多只鸡过几天就要上市了。
有龙头企业作“靠山”,梁文星不担心销售的问题。他告诉记者:“虽然今年冬天很冷,但捆绑在一起发展的两个贫困户做好了鸡舍的保温工作,这批鸡的上市率达到了97%。”
这个鸡场是在去年3月建成投产的。时任琶迳村支书的梁文星在县扶贫办的引导下与一家龙头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2.5万元建鸡舍,县扶贫办再借给他1万元养殖押金,梁文星则必须同村里的两个贫困户“捆绑”,以“底薪+分红”的方式共同发展。贫困户负责投料、防疫等鸡场的日常工作,每个月工资不少于600元,上市时每只鸡纯利超出1.5元部分的三成要分红给贫困户。算上去年6月和11月的两批,梁文星鸡场的利润每只都保持在近两元的水平,“捆绑”发展的贫困户除每月领到工资外还拿到了分红。
支书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模式在村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党员干部又牵头在村里办起了两家这样的养鸡场,村里的贫困户除了有上级单位直接帮扶,发展了其他种养项目的外,其余全部以这种模式“捆绑”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琶迳村的变化是清远扶贫开发实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方式的一个缩影。2009年,全市共有5万多人实现脱贫,有131个行政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万元,占全市302个贫困村的43%。
清远,一度被称为“邻近珠三角的寒极”,如今,正在成为统筹城乡、加快科学发展的一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