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出深山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展纪实
春节前夕,行访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气氛。这里的干部群众满怀喜悦地向我们细数着自治州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公路北上南下 航道通江达海
“几年前,我们村的交通情况是‘泥巴路,坑洼不平,满身尘土’;今天的联盟村,高速公路从村边经过,本地出产的茶叶、蔬菜水果可以‘北上南下’了,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普安县江西坡镇联盟村的杨泽忠兴奋地告诉记者。
“开门见山”是黔西南的真实写照。山,阻碍了黔西南人投向外界的视线,也阻碍了外界投向黔西南的目光。
近年来,着眼破除瓶颈,“交通引领经济发展”在黔西南州形成共识,交通建设阔步前行。2005年以来的5年时间,全州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80亿元以上,比“十五”时期增长两倍,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98%的建制村通公路。截至去年底,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947.8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2004年的37.7%提高到2009年的62.4%。全州8个县中已有7个实现通高速公路的目标。
令人欣喜的还有,2006年,黔西南修建了总投资3548万元的天生桥一级电站库区“三港五码头”,极大改善了库区通航条件。2008年5月,总投资4.29亿元的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航运扩建工程在贞丰县白层港开工建设。该项目在黔西南州境内投资约3.6亿元,建设275公里四级航道,5个500吨级港口。工程竣工投用后,由贞丰白层港可抵广东磨刀门进入南海,真正实现通江达海。
昔日水荒旮旯地 而今满目稻花香
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纳灰村大树桩组群众告诉记者,5年前,大树桩用水靠人背马驮,如今家家户户一拧水龙头,自来水就在灶头流淌。
“石凼凼水一点点流,提起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一曲民谣唱出了山区农民“吃水难”的辛酸。黔西南州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很多农民祖祖辈辈喝水困难,甚至喝着高氟水、高砷水。2005年以来,全州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共解决70万余人、24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昔日旮旯地,今日稻花香”。覆盖兴义市桔山街道办事处7个村、92个组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排灌渠系工程104条61.2公里,排涝面积450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300亩,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排灌网络,完成田土整治及中低产田地改造15200亩,实现了稻谷亩产不足800斤向1200斤的转变。
通过实施以“三小”(小水池、小水窖、小水塘)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黔西南州5年来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1.6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5万亩,改善、恢复灌溉面积31.66万亩。
兴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盘江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稳步推进。跨兴义、安龙两县市的兴中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30.7万亩,规划投资3.1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力争在“十二五”规划中期完成。盘江灌区于2009年底启动,项目横跨6县39个乡镇。该项目区是黔西南州的粮油主产区,也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项目实施后,可年增产粮食6720万公斤。
银线织成光明网 遍地皆是“顺风耳”
与突飞猛进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交相辉映的,是电力、通信、城市设施建设扬鞭策马,疾蹄奋进。
银线织成光明网,“夜明珠”亮遍城乡。黔西南州5年累计完成电力建设投资120亿元,年均增长31.8%。近年来建成的平班电站、光照电站、董箐电站,加上早已建成的鲁布革电站和天生桥一、二级电站等一批电力设施,使黔西南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638.65万千瓦。同时,输变电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黔西南已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和电力枢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向着“村村通电”和“消灭无电户”迈进。2007年3月,全州实现“村村通电”;去年,随着全州最后一批5366户无电户用上了电灯,“户户通电”也得以实现。
遍地皆是“顺风耳”,天涯若比邻。黔西南州通信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目前全州固定电话市话交换网总容量26万门,农村接入网电话容量达12万线,宽带接入端口5万余个,移动通信基站1700余个,全州电话用户普及率为36.36%,其中固定电话用户约3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约81万户。
2009年11月,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与黔西南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未来5年内,联通将在黔西南投入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