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旅游的战略意义
温州生态园位于温州未来大都市的核心,由湿地和大罗山组成,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其中大罗山117平方公里,有仙岩、瑶溪、茶山、天柱寺4个省市风景名胜区,是温州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有城市的“绿肺”之称;而湿地与大罗山相连,面积为13平方公里,内部水网密布,有160座岛屿组成,自然风光秀丽,属于古老的冲积平原,有城市的“绿肾”之称。
2002年7月,在温州召开的中国沿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领导提出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同年8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加强温州生态园湿地保护的决定。同年11月,市政府批准温州生态园筹建。2004年5月,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温州生态园管委会。
温州生态园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温州生态园如何在“三个温州”建设中奋勇争先?笔者试图从生态园旅游的角度着眼,就生态园的建设与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态园旅游建构需要重新认识
三个问题应该说,从媒体大量的报道中,市民对生态园有所了解。基于先有湿地后有生态园的事实,完成对生态园尤其是湿地旅游的建构,对生态园的建设启动、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
1、在生态园的保护建设中,有一个观念非常重要:湿地和大罗山必须分别对待。从目前市委、市政府授予生态园管委会的权限来看,街道委托管委会管理,但委托程序至今未到位;大罗山只有规划编制权限,且大罗山还涉及仙岩、瑶溪、茶山、天柱寺等省市风景名胜区。整合大罗山现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园管委会目前不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依照这种实际,生态园旅游最需要解决的是生态园旅游需要分几步走的问题。首先,启动并规范湿地旅游;其次,解决与大罗山4个风景名胜区的对接和合作;最后,整合湿地和大罗山旅游资源,提升生态园旅游品牌。
2、对湿地旅游的开发,目前还有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湿地没什么特色旅游产品,只是典型江南水乡河网;其二,湿地没有什么文化;其三,湿地的旅游要素尚不具备。但对于生态园暨湿地旅游,笔者认为,她不仅仅体现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上,很重要的一点还体现在她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上,这也是湿地旅游的灵魂所在。明代张璁途经湿地,曾写有不少诗作:“落日泛舟循橘浦,轻霞入路是桃源”。“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等等。这种湿地景观,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中稀缺的资源。因此,湿地旅游设计,要紧紧扣住“水”字作主题文章,构建湿地人家、湿地风光、湿地探险等产品,结合湿地人文景观和游客体验,适度与大罗山旅游产品衔接,推出长线和短线旅游产品。
3、生态园旅游定位和目标市场。温州城市中有湿地和大罗山,确实是温州之幸。保护好、建设好温州生态园,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我们可以有远大目标,把生态园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城市“绿心”,吸引国内甚至东南亚的游客;或者是打造具有国际品位和瓯越特色的生态家园。但在旅游定位和目标市场上,我们必须有谨慎和科学的判断。从温州旅游市场的现实角度出发,区域性市场是生态园现实的选择。评估生态园的价值,首先在于她对温州城市的生态价值和贡献。其次是她的休闲、教育甚至商务旅游价值。能把温州人和来温从事商务活动的客人吸引过来,就前期而言,这本身可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二、生态园旅游的战略意义
从长远发展来看,生态园旅游尤其是湿地旅游的建构,对解决街道目前面临的“三农”问题,产业转换问题,环境综合整治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对湿地农民产业转换的有益尝试。街道各村经济格局以种植柑桔为主,二产主要以园底村无纺布企业和黄屿村五金标准件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总计工业产值1亿元,税收仅800万元。坚决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污染企业搬迁要摆到议事日程,但解决湿地农民出路的问题也迫在眉睫。而发展湿地旅游,让湿地农民和村集体参与到湿地旅游,以旅游业带动湿地服务业,就可能实现湿地农民的产业转换,这种转换,对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
2、整合湿地资源、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载体。由于近10年的规划控制,湿地农民住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违章建筑比比皆是,违章经济成为湿地的一大“特色”。湿地资源遭受破坏和农民经济发展,已成为日益尖锐的矛盾。发展湿地旅游,就要创造旅游的必备要素,从旧村改造入手,营造良好的村居环境,改善湿地交通组织,实施以拆违为主的综合环境整治,从而将湿地农家改建成一处处风景。此举不仅整合了湿地资源,也改善了百姓居住环境、提升居住质量。
3、真正融入城市,是服务城市的绝好途径。围绕旧村改造,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吸引市民和来温从事商务活动人群,到湿地观光和商务洽谈,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再加上湿地与城市近在咫尺,湿地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不再遥远。
三、生态园旅游启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态园旅游暨湿地旅游,对生态园的启动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湿地旅游,当务之急必须解决三方面问题。
1、先启动再规范。生态园从2002年筹建至今,社会各个层面对生态园期望值越来越高。3年来,生态园除了在管理模式上取得创新,以拆违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以沙河一期为试点的旧村改造等,都取得重大突破。同样,市民期待已久的湿地旅游,也应当尽快启动,并与生态园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围绕湿地并做好湿地探秘游文章,结合湿地的自然、人文、生态景观,推出湿地短线和长线旅游线路,吸引市民到生态园旅游,关注生态园开发发展。只有将湿地旅游推向市场,接下来的工作就能逐步规范和完善,湿地旅游乃至生态园旅游及发展的若干年规划,才能付诸实施。
2、务实和务虚相结合。在生态园规划编制中,必须有做大事的襟怀和气魄,但生态园建设更需要务实的精神,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给湿地农民以信心。湿地农民面临的发展、住房等等现实问题,生态园可持续发展问题,湿地农民的产业转换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出成效让百姓满意更难。农民的问题解决不好,生态园发展就是空话。因此,适时推出湿地旅游,是生态园建设一项务实的举措。
3、以人为本,处处体现百姓利益。在湿地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经营时,以真正解决湿地农民的出路为出发点,不搞形象工程,全方位体现湿地农民的利益。最近,我们到街道各个行政村开座谈会,村民对发展的要求非常迫切。就眼前利益而言,生态园保护和建设阻碍和限制他们与其他乡镇拥有同等发展的权利。他们对政府实施生态园的保护和建设很拥护,但他们更需要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发展问题。用怎样的途径来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对政府和生态园的保护和建设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