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陕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10年翻一番

2009-12-31 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数:2740

       据省统计局发布的“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1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136元,比 1999年翻了一番。

  农民增收,四个字背后考量的却是县域经济这个大盘子。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立足陕西实际,致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扶风县美阳新村一角

农业产业化 把农民从广种薄收中解放出来

  说到西部大开发对陕西的影响,不得不提及一个标志性的惠民政策――退耕还林(还草)。1999年,党中央发出西部大开发伟大号召,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当时的陕北农民,祖祖辈辈倒山种地,广种薄收,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当地农民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对口粮的担心到特色产业的兴起,在一番思想的阵痛之后,逐渐改变了传统耕种习惯,实现了生产方式从以粮为主向特色主导产业的转变。2008年,延安经济林果发展到345万亩,人均2亩以上,其中苹果发展到240万亩。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3551元。

  退耕还林政策使农民有了“票子”,也使政府有了“被子”。十年后,陕西省共完成造林6236万亩,成为全国退耕面积最大的省份。

  现在,我省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产业政策,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主导产业区域:陕北以羊、薯、杂粮、果为主;陕南以瘦肉型猪、中药材、茶桑蚕、食用菌为主;关中北部成为全国最大果业基地,东部成为棉花基地,渭河两岸成为蔬菜和畜牧业基地。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为农村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村工业化 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2004年,勉县锦泰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日加工鲜魔芋30吨,吸纳当地劳动力400多人。这一年起,勉县魔芋价格也一路飞涨,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不断攀升,2008年勉县及毗邻地区的农民仅魔芋销售一项就可增收780多万元,使公司和农户实现双赢。

  十年来,我省县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大批像锦泰实业这样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2008年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万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1个,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加工出口交货值40多亿元人民币,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县域中小企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的加快,使一大批企业从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向农产品深加工、机电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全省中小企业先后创出中国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陕西省产品205个、国家免检产品58个、全国创重点企业43个。

  没有农村工业化,就无法解决农民“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没有农村工业化,就无法解决农民“人到哪里去”的问题。2008年,全省中小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从业人员达到634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0%以上。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中小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我省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县域城镇化 让农民生活更精彩

  西部大开发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

  白河县蔓营村,建起两年的社区服务中心,集聚了党员活动室、卫生院、农家书屋、计划生育学校、矛盾排查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便民超市等,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改观,全省自来水受益村达到59.4%,建成各类饮改水工程1.3万处,初步解决了600多万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34个,占全省县(区)数的30%,其中2个通过国家验收命名,4个通过省级验收命名;生态示范乡镇40个,生态示范村397个,农村环境保护示范点23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生态示范网络。

  2007年,全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28.3%,较2000年的22.2%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全省城镇人口达1522万,其中县域城镇人口650万,占城镇总人口的42.7%。

  县域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大批农民不离本土就地转化成了“市民” ,实现了由贫穷到富裕、由农村到城镇的大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