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中国最北高寒生态农业之乡

2009-09-30 点击数:4136

农村—安逸舒适的理想家园

农村景观

走进呼玛农村,宛若走进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世外桃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入1000万元在每个乡镇建设了面粉、食用菌、黄豆、桦皮工艺品、畜牧产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新格局。投入1020万元在31个饮水困难村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自来水直接流进了农民家庭。投入1300万元对农村用电进行了改造,除1个乡的通电工程正在建设中外,其他乡村高、低压电网全部实现了国网供电。投资2.6亿元的黑呼公路已经竣工通车,投资2.2亿元的通县公路和投资3000万元的通乡公路即将开工,通乡公路将全部实现硬化。投入400万元为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台式B超、X光机、心电机等医疗设备,为乡村医生每人每年发放防保补贴1200万元,乡村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6%,农村低保标准达到1000元,年人均补差564元。三年来,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医疗救助金21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每人每年达到2320元,发放低保取暖补贴35万元,物价补贴23.3万元,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21.6万元。三年投入400万元改善了农村教学硬件水平。投入40万元建设了乡级文化站,投资18万元建设了农民文化书屋,投资90万元建设村级文体广场,投资46万元建设了农民健身工程。投入2050万元加强了广播电视、网络宽带、手机通信等民生工程建设,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手机网络覆盖率100%,宽带入户率60%

农民—文明富裕的时代宠儿

鄂伦春民族表演

如今的呼玛农民早已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状况。2008年,呼玛农民人均纯收入4876元,在全省66个县中排名第27位,呼玛农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工人,过上了丝毫不逊色于城里人的现代生活。吃的方面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绿色保健,野生的菜菌、鱼果,自养的畜牧家禽已成为家常便饭。穿的方面更加讲究时尚漂亮,服饰精品店成为农民购物首选。

农民新居

住的方面更加注重舒适宽敞,一栋栋现代化住宅拔地而起,室内装修和室外美化实现了“别墅化”。用的方面更加讲究高档,电脑、空调逐渐普及。行的方面更加讲究方便快捷,家门口就可以坐公交车,摩托车已经普及,私家轿车已经进入比较富裕的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也在迅速提高,大学生扎根农村创业发展的人数越来越多,为农民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打造基础。如今呼玛农民基本做到了“无需出门,便知天下”,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对各种信息做到了及时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农民的政治参与总体水平和意识大大提高,呼玛在全省较早地实施了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挂牌”管理考核制度,经过不断完善,现已扩大到“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村党员,农村党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全面推行了村级政务、财务“两公开”,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得到了保障。农民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艺术资源向农村加快流动,时尚潮流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由普通农民组成的白银纳鄂伦春民族艺术团早已走出大山,在北京、深圳、哈尔滨等大城市进行了多次文艺演出,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成为名符其实的“名星艺术团”。

开放—实现梦想的投资热土

特色养殖-绒山羊

美丽的呼玛,神奇的呼玛,有待开发的宝地,投资兴业的热土。这里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有机绿色作物大面积种植,满山遍野的山野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有黄芪、党参、平贝母、北五味子等300余种寒地野生中药材;有蓝莓、草莓、亚格达等野生浆果;有蕨菜、金针菜等山野菜及黑木耳、榛蘑、猴头蘑等食用菌类。有鳇鱼、鲟鱼、鲑鱼及以鳌花、哲罗、细鳞为代表的“三花五罗十八鳞”等天然冷水鱼类,全县草原面积338.9万亩,可利用草场301万亩,有39条河流环绕其间,大小330多处泡沼点缀其中。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自古就有“黑水镶边、黄金铺路”的美称,蕴藏了钒、钛、铁、大理石、玉石等20多种矿物质。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纵贯全境的黑龙江、呼玛河冷水鱼养殖和水利开发前景广阔。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两江(黑龙江和嫩江)、两湖(桃源峰水库、三间房水库)两情(鄂伦春风情、俄罗斯风情)、两岛(吴八老岛、呼玛上江岛)、两山(画山、冒烟山)、一城(呼玛老城)、一河(呼玛河)、一站(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一村(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三合战斗村”)、一道(界江观光大道)、一湾(八十里湾)、一米(北纬寒米)等旅游资源,正在打造“界江航道龙江唯美、呼塔公路森林浪漫、黄金驿道淘金怀旧”三条旅游廊道。丰富的资源、纯朴的民风、优良的环境,随时欢迎天下有识之士到呼玛发展,呼玛人民将以最大的热情欢迎您,最真的情感打动您,最诚的信用帮助您,最暖的亲情包容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