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旬邑县
2009-09-25 点击数:8160
统筹城乡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旬邑县地处黄土高塬沟壑区,辖10镇4乡187个行政村,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境内211国道、306省道穿境而过,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率先崛起”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旬邑为目标,以果畜劳务富民、煤电旅游强县为路径,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综合排名由2004年的全省第69位进到2008年的第31位,前移38位。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12.31亿元,增长2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710万元,增长7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94元,增长27.5%。各项主要考核指标综合排名位居咸阳市。同时,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苹果20强县等。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工作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媒体的关注,2006年8月份中央党校在该县举办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暨旬邑经验”高层研讨会,10月份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在该县举办了“激情唱响和谐新农村”专场演出。荣获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大红旗单位”、被中国品牌大会授予“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称号,旬邑的知名度明显提升。

一、统筹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石
建设新农村,产业是基础。该县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大力发展苹果这一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旬邑是世界上苹果适生区之一,发展苹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该县立足这一优势,提出了“把规模做大、把品质做优、把工艺做精、把链条做长”的思路,强力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
一是扩大生产规模。投资700多万元,相继实施了苹果新栽苗木半价补贴、补贴苹果套袋、办理苹果保险等果业发展补助项目,每年新栽3—5万亩,5年累计新增面积23万亩,建成了9个苹果专业乡镇、126个专业村。二是强化果园管理。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工业化理念做大做强苹果品牌,积极实施“四大”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模式,并在果园实施了太阳能幼虫灯、灯板带、架设防雹网、果园微喷灌等现代果业项目,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全县完成苹果套袋30.1亿只,套袋率96%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5%,新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建成各级高标准优质苹果示范园102个,绿色苹果基地25万亩,建成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发展SOD果、牛奶果、碘硒果等生态保健果3000亩。三是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招商引资和集聚社会资金,全县建成气调库23个,总储量12.8万吨。招商建成了深圳乐仙、蓝海果业、通达果汁、陕西绿野等20多家果业龙头企业,建成冷藏库23个、发泡网厂5个、套袋厂8个,形成了集产、贮、销、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新格局。四是扩大营销市场。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旬邑苹果已销往欧盟、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注册的“旬宝”牌系列苹果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130项。经过几年的发展,2008年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50万亩,农民人均2亩果,总产42.5万吨,产值7.9亿元,果农人均苹果收入超过2800元。苹果产业真正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该县把畜牧业作为果业的配套互补产业来实施,同时抢抓被全省列为3个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建设这一难得机遇,投资2000万元,启动实施了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建设项目,抽调100名科级干部200名一般干部深入确定的100个生猪养殖示范村,从厂址选择,品种引进、疫病防治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形成了以畜促果、以果促畜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新村建设与养殖小区建设一并规划、同步实施。全县投资1.6亿元,建成百头育肥场409个、600头商品代种猪场6个;引进二元母猪2000头,能繁母猪达到1.2万头;生猪存栏18.3万头,较2006年5.5万头增加12.8万头。预计到年底,全县生猪存栏将达到20万头、出栏35万头。到2011年,全县生猪存栏50万头、出栏100万头,农民人均达到4头猪,将有效解决2亩果的有机肥问题,亩均投资成本降低1000元,实现了果畜良性互动发展目标。同时,该县还积极发展烤烟、旅游、劳务等特色产业。烤烟生产跻身全省四大烤烟基地县,旅游实现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输出劳务7.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亿多元。特色产业的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