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剪纸
喳啦啦钥匙响,
打开牛皮箱;
取出一张莲红纸,
铰一个荷包样。
一铰千层花,
二铰牡丹花,
三铰上青老鼠儿
拉西瓜。
四铰四翠花
五铰梅鹿羔朝山花,
六铰上寒雀儿
探呀探梅花。
七铰七盘蛇,
八铰万飞鸟,
九铰上张果老
拉驴过金桥。
十铰十样景,
样样数不清,
再铰上九洲十三省,
九洲十三省。
宴席曲《绣荷包》中的一段唱词,道出了门源回族妇女花样百出的剪纸艺术。
民俗是风,一股风来,能引发千树婆娑、万叶随响;民俗是俗,一种习俗传承千年,播撒四方。剪纸这门起源于西汉,形成于两晋,发展于隋唐,独立于宋元,普及于明清,依附于百姓的民俗,伴随着人民日常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门源,不仅传承在回族中,汉、藏、蒙古、土、撒拉各民族中都有极为久远的源渊和十分广泛的流传,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
许多农牧区妇女,自幼跟着奶奶、妈妈学剪纸,有的后来成为铰花巧手。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用五彩缤纷的剪纸美化居室。贴在窗上叫“窗花”,贴在门上叫“门花”,贴在炕墙上叫“炕墙花”。以及每逢结婚喜庆之日,新房里贴“双喜花”,门楣上吊“帘花”。
剪纸的题材极为丰富,大都是妇女们生活中熟悉和热爱的事物,特别讲究吉利。有表达对劳动果实深厚感情的马、牛、羊、鸡、鹅、兔、桃、梨、苹果、葡萄、五谷杂粮等。有反映传统民俗吉祥如意的《喜鹊登梅》、《鱼儿钻莲》等。有反映美好爱情生活的《鸳鸯戏水》、《并蒂莲开》、《心心相印》、《龙凤呈祥》、《孔雀戏牡丹》等。有反映现实题材的《六畜兴旺》、《喜迁新居》、《草原美景》、《开山修路》、《电网四通》等。凡能看到、听到、想到的都能用剪纸表现。有些剪纸能手还创作了大型系列作品。一把剪刀,一张莲红纸,剪出了内涵丰富灿烂无尽的民间文化。
门源剪纸在内容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和当地民俗宗教联系密切,并用含蓄的手法,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情趣。表现在“花样子”构图上,回族、撒拉族的花样子疏密恰当,纹样简洁。
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促成了门源剪纸艺术无穷的变化,无尽的组合,无数的式样,千姿百态,永不重复。它的生命力在于和自然生活的亲密贴近,土生土长,感悟皆源于大自然。剪纸艺术中的拙朴、简洁、奇谲的表现都是通过观察自然万物,模仿自然万物而来。妇女们细腻的的情感走向和大自然的运行轨迹并行不悖,时不时的触碰,让她们获益匪浅,她们的作品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剪纸在造型上,不用特定的时间、空间去透视,不需要去写生,不刻意追求比较结构、形象是否准确。它是在具象的基础上经过心灵概括设计的形象,它既有具像的影子,又有抽象的意念。它是用心创作、用心去表现的艺术,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剪,手随心走,不期然间一件艺术珍品在这些无名的女人的手中产生。
剪纸做为一门古老的手艺,在妇女中代代传承,因为其独具的古朴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实用性,自它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它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制作之便捷、基础之深厚比任何一种民间艺术更加突出。在当代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中,剪纸,毫不声张地跨入了时尚的行列,从产品的包装设计、商品广告,室内装饰、服装设计到舞美设计、影视动画等前卫的工艺美术中都有它闪光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