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坚持创新是企业的永恒主题

2009-02-18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04

 

坚持创新是企业的永恒主题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王治国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走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涉及的内容较多,既有管理、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也有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等外部因素,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本文着重谈谈企业如何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管理等创新问题。

一、企业创新,科技进步是根本保障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有效的管理者,不仅仅是创办企业,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捕捉发展的机会。

上世纪,美国有位经济学家曾提出“胜者全得”的理论,即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哪怕领先一小步,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使其竞争对手很难生存。典型事例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他们占有世界微处理器、系统软件90%的市场份额,导致后来者几乎能力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很快,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组织其智慧机构中100多位专家,研究了近一年的时间,全面分析了日本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行剖析,然后提升本国制造业水平,超过原进口国的产品,反而大量出口,如照相机和汽车出口到德国和美国等原领先的国家。美国采取的对策和战略是在制造业中智能化的核心技术芯片性能上超过日本,领先世界,而被广泛应用。实际芯片的成本是销售价格的2-3%

200411月,IBM已研制出运算速度每秒为7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兰色基因L”,重登全球超级计算机榜首,随后日本宣布开发每秒20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企图再夺回依靠地位。他们之间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具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力,实力和创新能力,与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分不开。我国企业整体上与美、日及发达国家相比,在科技自主创新上,还有较大差距。

1、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减少对外依赖度。

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近百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位于居全球。但是,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仅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据我国科技部的一个报告,中国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的85%、石化设备的80%、纺织制造设备的70%、医疗设备的90%~100%都需要进口。中国生产手机约3亿部,彩电7300万台,DVD1亿台以上,在规模上都处理世界首位,但这些产品附加值的核心芯片全部依赖进口,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生产的手机售价的20%,电脑售价的30%、数字车床售价的40%,都不得不作为专利费支付给海外企业。世界上每4台电脑,就有一台在中国江苏生产的,但是我们企业生产一台电脑只能赚取10个苹果的钱,原因是要付给英特尔几十美元,付给微软几十美元的专利和商标费。彩电是我国新兴的出口优势产业。2006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彩电1281.6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38%,并进入了欧美国家主流市场。出口量已占到我国彩电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引发了索尼、汤姆逊、杜比、般井等国外厂商,不约而同地向我国彩电企业提出了收取专利使用费的要求,每台约10美元。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对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国拥有专利的企业只有1%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大约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很多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加上内部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大大影响了技术引进的效果。2003年,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为56.7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为3.6亿元,两项费用的比例是:10.06。这种现象与韩国差距很大,韩国花1美元引进技术,再花5美元消化、吸收、再创新。

据有关资料介绍,2003年,企业用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仅占销售额的1.52%,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仅为1.66%。据有关资料介绍,2004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为954.4亿元,仅相当于福特、能用公司 一年的研发费用。

3、培育自己独创的世界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企业任何竞争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产品优势、营销优势等,最终都应转化为企业的品牌优势。

品牌是企业或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是当今世界市场竞争的一种锐利武器”。

在全球100个最具有价值品牌中,美国占28个,日本占6个,欧盟占25个,中国一个也没有。2005年,我国已是全球第4制造大国和第3出口大国,分别占到全球的8%6.5%,但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科技含量较低,有的只好采用国外的贴牌出口。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从事产品的生产环节。正如200688,国家商务部在“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我国拥有商标的企业不到4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产品只占我国出口成500强企业销售收的6%

4、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勇于坚持创新。

有人统计,2004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到10%,而同期美国是50%。美国为了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重点支持企业提高创新实力,到2008年把制造业创新企业的比率由目前40%提高到50%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比例很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如资金、税收、市场化、政策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难以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有的企业对创新有恐惧感,“不创新等死,搞创新找死”。

然而,有的企业却大胆坚持自主创新,取得大了巨大的进步。华为开发的芯片60%以上出口,出口创汇由1999年的5000万美元,到2004年为22.8亿美元,增长了近45倍之多;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结束了铅与火的时代。它的研发成功对印刷业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2005年,方正集团的激光照排印刷设备占国内报刊99%的份额,占有国际华文市场90%的份额,日文照排占日本报刊33%的份额。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快制订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应法规,加大投资力度。确定103家企业为创新型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了75%。据综合组织(OECD)报告中提供,2005年中国研发投入的增幅超过20%2006年达到1360亿美元,高于日本的1300亿美元,但仍远远低于美国3300亿美元。

在企业管理自主创新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是生产力的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做出自己战略选择,加快发展。

二、企业创新,人才是关键。

企业创新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才是企业创新最宝贵的资源,又是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竞争首先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是首要因素。世间人是最宝贵的,治国之道,重在用人。邓小平同志讲:“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对一个企业来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这方面国内外的企业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吉,从1938年创办公司算起,经过70多年艰苦奋斗,把三星从一个小本经营的贸易商行,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4个大企业的世界性财团,还成功的创办和经营许多文化事业。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三星集团的销售额489亿美元,资产额450亿美元,职工有10多万人,世界排名为15位。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正如李秉吉说:“企业的经营就是人的经营。”

三星集团投入巨资建立的完善的培养和再教育体系,目标是把企业每一个人都培养成“遵守道德规范、勇于开拓、身怀绝技的精英”。集团每年用于培养人才的费用高达5600万美元,相当于日本同类企业的2倍,美国和欧洲同类企业的3倍。使员工树立“我就是三星,三星就是我”的自信自豪感。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把培养人才作为公司的首要任务,他说:“松下电器公司是培养人才的公司,并且兼做电器制品的。”可见人才的培养对松下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特别是一些较大型的民营企业在市场大潮中,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理念,促进了企业向更高目标、更高层次,又好又快向前发展。正如华为集团董事长任正非说:“没有服务、管理就没有方向”,“管理与服务进步,远比技术进步重要”。力帆集团董事长严明善说:“创新求发展”,对企业创新有了新的体会。

对企业管理创新,我国企业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向更加公开透明的公众化、社会化方向过渡,吸取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经验,摸索总结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在产品创新与民族品牌座谈会上讲话》,徐匡迪,“科技日报”20061116

2、《中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之路》,王雨生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12月(第29307280154页)。

3、《中国高技术产业化之路》,王雨生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9月,第二章,1034页。

4、《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及政策建议》(征求意见稿),中国高科技就业化研究会,20061220,综合报告部分。

5、《从经济全球化看发展制造业》,郑重庆著作,光明日报,2006126

6、《200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11月。

7、《2005年中国统计摘要》,国家统计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5月。

8、《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与路径选择》,作者魏长霖、栾晓惠,人民日报,2006825

9、《和谐管理》,相如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1月,第451920页。

10、《CEO观点》,中华工商时报,200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