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应对危机,夯实“三农”基础

2009-03-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2456

 

应对危机,夯实“三农”基础

   ■邓向阳代表(山东滨州市委书记):加大农村的民生投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许雷委员(辽宁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尽快完善县级以下农技推广体系

 ■李秉和代表(内蒙古塞飞亚集团董事长):保证农田抗旱灌溉,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最有效保证

好政策调动积极性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0570亿斤,近40年来首次实现了连续5年增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实际增长8%,连续5年增幅超过6%。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是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国家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盘点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了595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7亿元。强农惠农政策为稳定粮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主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好五件事、采取五措施,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意味着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农业大发展的春天。只要这些政策措施得到认真落实,就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预期目标。”山东省滨州市委书记邓向阳代表兴奋地说。

  稳定发展难度不小

  农民增收形势严峻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正处于爬坡阶段的中国农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代表委员们表示,虽然我国粮食连续5年获得丰收,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影响的不断加深,今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将更加突出。

  辽宁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雷委员认为,我国粮食需求仍在持续增长,但增产空间却已相当有限。从长期看,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目前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保障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但是,在粮食增产、供求关系缓和、市场价格下行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容易出现放松抓粮食的倾向,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有统计数据显示,农民新增收入中,有70%来自于非农业务工增收。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一些中小企业发生困难或倒闭,一些企业对农民工减薪或裁员。这将给农民增收带来很大困难。”邓向阳认为,除农民工失业外,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下滑,价格的传导也使得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涨幅明显下降,甚至有一部分农产品绝对价格有所下降,这也势必给农民增收带来很大的困难。

  邓向阳说:“加强农村的民生投入,把农民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解决好,尽快建立起覆盖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加大“三农”扶持力度

  为保增长夯实基础

  “三农”问题不是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问题。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代表委员们纷纷就此献计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我认为这是说到了点子上了。”许雷说,“实现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又必须依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实现。” 他建议尽快完善县级以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应尽快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此外,国家还应通过多种公共事业渠道吸收农民工就业并加大对农民工创业的扶持,这样农民工就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困难时期,各级政府更要增加政策性种粮补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内蒙古塞飞亚集团董事长李秉和代表建议,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业直补标准,直接将良种、化肥等补贴到农户,按种粮土地的实际亩数,实行种多少补多少,由政府按计划把农资调拨到户,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保障粮食种植面积,调动农民种粮增收的积极性。“我还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大中型水库灌区、地下管道引送水、节水灌溉技术工程加大投入。”李秉和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十年九旱,认真解决好农业用水问题,保证农田抗旱灌溉,是直接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最有效保证。  

▲截至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8.14亿,参合率91.5%

  ▲2008年解决48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008年三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