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山西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2016-12-29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点击数:1575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稳定经济增长看,农稳天下安,有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效,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在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是应对各种挑战、坚持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就要大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由山西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基础与机遇决定的。
这些年,山西在农业发展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2012年以来,粮食总产3年连创历史新高,鸡、猪、羊生产实现了翻番;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强劲发展,农产品优质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增速超过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积聚,用现代农业的标准来衡量,山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大的现状,农业低产业化、低市场化、低集约化的现状,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均没有根本性改变。因此,农业仍然是山西“四化同步”的短腿,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山西农业现代化进程,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新挑战,顺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山西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以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围绕《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突出稳农增收、特色产区、生态屏障功能,“田、山、城”一起抓,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在打造农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基础上,规划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全面铺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以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引领的板块型农业布局。
二是以扩大有效和中供给为重点,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山西不是国家的商品粮主产区,粮食安全的压力相对较小,大宗粮食的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然而山西独有的农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病虫害少、生产条件易于控制,应该突出特色农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和高效化,走绿色、健康、精品之路,打造全国放心、、安全食品基地。在农产品生产上,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由“全面保障”向“重点突出”转变,逐步调减过剩农产品种植;要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充分考虑农林结合、农牧农加结合,由“粮食种植”向“配套种植”转变;要围绕多样性消费需求,加强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大力推进特色杂粮、干鲜果和道地中药材等健康养生农产品开发,由“山西农产品”向“山西品牌农产品”转变。
三是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杂粮、中药材等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用工业发展的理念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抓好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强化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塑造山西面食、山西杂粮、晋酒、老陈醋、山西干鲜果等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加快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
四是以先进农业技术应用为重点,优化农业生产体系。技术是生产力,提高农业效益重点在新技术的应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关键在技术。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重点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集成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加大力度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立专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将已有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改进,推广到农户的生产作业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促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带动农业产值的提升。
五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垦农场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鼓励农民举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经济,通过合作与联合发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社;加快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六是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的制约;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产生态相协调的路径和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