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供给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6-02-29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数:1208
省委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发展方式怎么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目前农业供给侧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省农委副主任蔡恒说,目前农业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两个不适应”:一是农产品结构没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的问题,农产品质量水平、信誉保障等还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加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导致部分农产品进口量增加、国内农产品库存增加的现象。二是农业生产不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负荷。在保障农产品持续增产的同时,存在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投入农业投入品现象,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针对供给侧存在的不适应,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具体来说,就是要适应消费需求改善供给。有人认为,农产品现在什么都多。蔡恒说,仔细分析,多的实际上是没有优势的产品,市场不认可、消费者不接受,所以要从改善供给入手,适应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消费、个性化需求,优化品种品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销售比例,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使农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更加契合消费者的需求。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江苏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是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供给,核心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使农产品数量更充足、质量更优良、资源环境更可持续。
蔡恒介绍说,我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目标是“两稳、两扩、三提高”。即稳定“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生产,确保全省水稻面积保持3300万亩以上,粮食产能680亿斤左右,蔬菜播种面积2200万亩左右,生猪出栏量3000万头以上。扩大名特优新农产品比重,打造一批县域特色产业。扩大品牌农产品比重,农业对外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我省来说,农业物质装备与技术水平仍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物质装备、仓储物流等建设,持续增强农业综合产能。据介绍,今年全省将新增150万亩高标准农田、5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建设100个以上耕地质量综合示范区,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高标准农田的比重达到60%,设施农业比重达到20%。
针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情况,省委1号文件强调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省委农工办主任赵旻介绍说,一方面要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开展农民用网推广活动,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乡村旅游景区,推进农家乐集聚村建设。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农民开发乡土、乡风、乡韵、乡音产品。
如何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认为,要打破产业界限,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入农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突出抓好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加工两个关键,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前伸后延,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完善集中区发展规划,强化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转型升级,创建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集群集约发展。培育一批产业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完善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我省将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到202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0%,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同时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
- 上一篇:农业“走出去”步伐铿锵有力
- 下一篇:云南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