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稳调促: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莱芜实践”

2015-12-08 来源:大众网综合 点击数:1171

 

大众网莱芜127日讯据莱芜日报报道,“十二五”时期,我市农村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农民增收持续打造新亮点、农村面貌积极呈现新变化—————稳调促: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莱芜实践"
今年在持续干旱的严峻形势下,我市农业工作再传捷报:夏粮和秋粮一增一平,总产达6.64亿斤。超额完成2015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核目标值5.15亿斤。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预计2015年将达到14000元,同比增长10%。“5年来,我市农村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农民增收持续打造新亮点、农村面貌积极呈现新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莱芜实践’成绩卓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市农业局局长陶务瑞说。
“自从有了高产创建,出现了一批吨半粮田。”莱城区方下镇柳行沟村一种粮农民说。2015年,小麦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658.5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584.4公斤;玉米十亩攻关田平均亩产771.0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645.6公斤。我市积极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聚优势,辐射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发展了40万亩姜葱蒜、10万亩花椒、10万亩黄金蜜桃、3万亩白花丹参、3000亩茶叶等特色农业板块,提高了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专业化生产程度,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占全省1%的耕地、1.5%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全省13%左右的蔬菜出口额。
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市区镇层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每个村都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网格化管理。5年来,顺应人们“吃得放心”的新期待,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逐年攀升。先后制订农业标准50余项,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14个、省级58个、市级109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累计达到261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生产规模化,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规模化的重要载体。”市农业局副局长何兰平说。这5年,围绕“三辣”、精细菜、食用菌、莱芜猪、樱桃、花卉、中药材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断延伸产业链条,70%以上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全市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2家,发展农民合作社1457家、联合社21家,注册家庭农场292家,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36%以上。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改革87个村,入股土地面积9.22万亩,组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9家,农民亩均增收600多元。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55个村,村民人均年分红1000余元。
5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已完成确权登记的村862个、面积76.28万亩、农户22.13万户,分别占总任务的99%95.7%98.9%。市农业局副局长谢天目表示,土地确权为下一步流转和上市交易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农村产权要素“流动”起来,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同时把部分农民剥离出来,顺应了农户兼业化、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311元增加到14000(2015年预计数字),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目前全市预脱贫人口达到20400人。2015年度扶贫产业项目财政总投资1890万元,涉及65个重点村及其他479个行政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22000人。为65个省重点贫困村派驻新一轮“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组覆盖全部重点贫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