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农业技术进步与城镇兴起和发展

2015-04-08 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数:1232

 

城镇的兴起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城镇能从农村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农业剩余物不断增多,使社会有能力支持一些人可以不从事农业而能生存。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丰富的重要动力源泉。从安徽城镇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农业技术进步与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一、生产工具变革促进农业剩余物增多使城市兴起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首先,工具的使用使人类开始了简单的农业生产,以采集利用野生植物到种植业为主、以渔猎为辅。从上世纪50年代在肥东大城墩、五河濠城镇的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考察,安徽当时已有水稻种植。亳州钓鱼台遗址发现大量炭化麦粒,表明安徽至少在此时开始种麦子。其次,工具制造本身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商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制工具,仅有少量的以青铜为原料的镰、锛等生产工具,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从灵璧县城关七里乡出土的文物看,战国时期,安徽江淮之间已相当普遍使用铁犁铧。由于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剩余物逐步丰富起来,不仅使贵族阶级利用多余农副产品换回品,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独立于农业之外,并使商品交换成为必要,从而为城镇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安徽境内的寿春就是当时商业性城市的代表,考古发现战国时寿春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规模庞大。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城镇走向稳步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产品剩余物的多寡影响极大。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见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早在春秋之时,就有宏大的芍陂工程,这是楚令尹孙叔敖组织当地民众修建的。它为当时周围几万亩土地提供防洪灌溉,对于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为城镇提供稳定的粮源,乃至寿州的兴起起到巨大作用。与水利工程紧密关联的是圩田的建设。安徽圩田始于曹魏和东吴的屯田。圩田具有排涝、防旱、旱涝保收的功能,是江淮地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三国时孙权在安徽大江南北的当涂、皖城、宣城、庐江等地进行大规模屯田,常常筑堤防水,即是圩田的雏型。到宋代,圩田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省圩田已有数百处,遍及大江南北及皖南的宣城、广德等地。圩田旱涝无虞,单位面积产量高,一般亩产4石,高的达六七石,是北方地区亩产的2倍至3倍,成为南宋时的大粮仓。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利于沟通江河的水系与交通。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城镇依水而建,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促进了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如春秋时吴王在今江苏宜兴、溧阳、高淳及安徽宣城、芜湖之间利用自然湖泊开成一条运河即胥溪,沟通太湖与长江水系,方便了物资交流,促进了芜湖、宣城等城镇的发展。又如春秋时邗沟的开凿,把长江和黄河水系连接起来。战国时鸿沟及其分支丹水的开凿沟通了黄河与淮水之间的交通,同时构成了济、汝、淮、颍、泗之间的水道网络,促使皖北区的城镇如下蔡(凤台)、居巢(在今寿县东南)等兴起。
  三、农业发展带动城镇工商业的发展
  历史上安徽虽然是稻麦等产地,但与各地交往中,农作物品种在不断扩大,一些作物及经济作物的新品种不断引进,使农产品供给日益增加和丰富起来,从而可以满足更多城镇人口的多方面需求。北宋时期,新型产业茶叶生产和贸易使得许多城镇应运而生。当时寿州的开顺场、宣州的符里窖等地,由偏僻的乡村逐步发展成为商贾如云的繁荣城镇。农业内部社会分工的发达与进步,使交换发展起来。如徽州地处山区,具有丰富的木材、土特产品,但山多田少,粮食不能自给;另一方面北方平原地区,粮食生产发展剩余物增多,能够用多余的粮食与山区的土特产品进行交换,至唐宋时期,徽商把当地产的竹木、漆、茶等产品运出,运进粮食。到明代以至清代,这种交易进一步发展到盐业、粮食、竹木、茶叶、纺织品的大规模交易,为此服务的典当、仓储、客栈、茶坊、饭店应运而生,给城镇兴起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无徽不成镇”也由此而来。
  商贸业:清代时每逢稻谷收获季节,每年进出芜湖的民船达10万多艘,带来了“芜湖米市”繁荣。屯溪是皖南茶叶、土产集中地,在国际市场刺激下,商业也走向极盛时期,全镇仅茶行就有百余家,年交易额达数百万元。全省还分布着许多重要的小城镇,至光绪初年统计,全省已有468个集镇,这些都是一方商贾聚集和农产品贸易交换中心。
  加工业:芜湖辟为通商品岸后,茶叶加工的手工制茶空前繁荣。当时屯溪成为重要加工地,镇上较大规模的茶号就有100多家,仅茶号雇佣的工人达1.5万多人。皖南红茶的制作中心祁门茶号180多家,较大茶号雇工数百人。皖西茶叶运销中心六安、城内居民2.5万多人以制茶为最多。同时为茶叶加工配套的包装如制锡罐、篾皮、木箱等产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屯溪镇就有9家锡罐业,熔炉工人超过200人,每年制锡罐25万个。镇上设有箱栈17家,每年制木箱10万只以上。镇上设有篾箱业10多家、工人200多人。镇上还开办茶商公立农校和茶叶讲习所,招收小学毕业生,传播种茶制茶技术和知识。芜湖的碾米业到20世纪初已达200多家。一般中型碾米坊雇工250人左右,较大作坊即有碾米工人近500人。与米业发展相关的产业如斛行业、绞包业及扛包工人、码头工人等一大批在城镇就业。据1919年统计,安徽全省从事纺织制造业户达14300户,工人33189人。
  服务业:随着商贸、加工业发展,金融业也应运而生。清道光时芜湖银钱业仅有票号10数家,钱业10余家,到光绪年间钱业超过20家,进出汇划款常达千余万。
综上归纳起来,农业技术进步与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关系:一是技术进步使得粮食等农产品增产,脱离农业的城镇人口得以生存,从一定程度上看,城镇人口的多寡取决于农产品提供的剩余物。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使加工业兴盛起来,农产品加工需要集中,同时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三是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内部分工发达起来,农业交易增多,农产品的地区之间、品种之间的贸易促进了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由此城镇得以发展。四是农业的技术进步使得农产品供给多样化,能满足城镇多样化的需求,吸引着有支付能力的人群住进城镇,由此促进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五是农业水利工程使得人口聚集的城镇消除安全之患,解决后顾之忧,城镇得以兴起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