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农村改革加速度沉睡资源被唤醒
2014-11-04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点击数:1240
宿州,安徽北大门,黄淮平原南端的传统农业大市。
人口多、底子薄的传统农区如何实现后发地区的“先发突破”?宿州市委、市政府认为,必须转变“习惯等靠要、依赖帮扶带”的弱势心态,要做足人的文章、激发人的斗志、发掘人的潜能,塑造宿州的“精气神”。
“宿州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思想观念的转变,精神力量的塑造,比建几座工厂、修几条道路、上几个项目来得更重要、更深刻、更长远。”宿州市委书记张曙光称,营造良好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发展必须抓农村,在广大农村率先“动起来、干起来、快起来”,让农村经济回归正常发展环境,为农村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发展空间。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然而全新理念的引领,让宿州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喜人的新景象。
农村改革加速度,沉睡资源被唤醒
10月20日,秋雨淅淅。刚钻出地皮的小麦就像一块巨形的绿薄毯子披在广阔的皖北平原。“才种上不到十天,就碰上喜雨了,老天真是给力。”埇桥区永安镇新合村种植大户朱才刚边看苗情边向记者介绍说。
3年前,老朱在村里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粮。“秋收的玉米每亩都打到了1200斤以上。扣除投入成本,每亩地纯利在500元左右。这多亏政策好,像我刚买的玉米播种机,2万块钱总价我只掏了4000元。剩下全是国家和地方上给补齐了。”朱才刚说,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鼓励粮食种植的补贴政策,种粮大户有每亩地10元的补贴,区政府对种粮大户还有每亩地100元的补助(一次性),每亩地10元钱的玉米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补贴等。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市粮食面积稳中有增,生产投入进一步增加。惠农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化肥、种子、农机等投入量,为粮食增产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宿州市农委主任张明权介绍说,该市不断出台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各类奖补政策,涌现出一批批像朱才刚这样充满干劲的种粮大户。据农业部门预测,2014年宿州市全年粮食产量将再次创下新高,有望突破历史纪录,迈向“百亿粮仓”指日可待。
“俺村的土地确权已经完成了,再过一两个月就能拿到确权证。老百姓可以用手中的确权证抵押贷款,咱农民也有土地财产收益了,听说镇里下一步还要给流转大户颁发土地流转证书。农民种粮更有奔头儿了。”朱才刚乐呵呵地说道。原来,他所在的埇桥区是安徽省土地确权试点的20个县区之一。通过产权改革,将有助于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激活,变成真金白银发展产业。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区”)的建设,宿州市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正在大步推进。
农村面貌大变样,生活赛过城里人
“美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如今,在宿州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走进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二铺村,映入眼帘的是处处天蓝、水清、地洁、村美的田园风光:5000亩集中流转土地一望无际,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具雏形,一栋栋皖北风情的徽式别墅整齐划一,现代化的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设施齐全的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一应俱全。村口12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上,几十种健身器材排列有序。
驱车数十里再来到群山环绕的夏刘寨村,如同走进了水墨江南。“通山水渠五里长,行人倒映水中央。”傍晚的村庄,山风袭袭,灯光烁烁,远远望去,500多个农家别墅如同坐落在山谷里的江南小城。清晨,人们在清澈的溪边挑水、洗衣、打招呼,一曲曲拉魂腔在山里久久回荡:“万亩良田闪金光,果树满山飘溢香,五畜六业人兴旺,楼房林立路通畅。”
“宿州市委、市政府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四化同步’的着力点,作为加速‘四个宿州’建设的必由之路,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宿州市市长史翔介绍说,坚持“三不三重”建设理念(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风貌,重经济适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续建设),围绕“四美三宜”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宜居、宜业、宜游),实施村庄建设等五大工程,构建领导包扶等六大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兼容、具有皖北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宿州路径”。
随着环境的改善,农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村里搞得这么漂亮,俺们房前屋后也不能瞎糟蹋。”夏刘寨村村民周领安说,村民们家家户户主动清垃圾、拆旱厕、挪草垛,乡道村路干净清爽,农家院落整洁美观。走进一些村民家中,客厅角落里套着塑料袋的垃圾桶让人眼前一亮。垃圾袋装化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被农民接受。
效能建设动真格,点燃激情求卓越
“中午一场酒,下午不见人。”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乡镇干部的懒散作风。然而在宿州大大小小的乡镇,却不敢有干部轻易“走读”。原来,以治庸、治懒、治散、治奢为突破口,宿州市掀起督查问责风暴,开展跟踪暗访、专题暗访、互查互访等,并坚持把督查督办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主阵地、项目建设线、民生热点最前沿、文明创建全过程。
今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宿州市埇桥区效能办随机抽查顺河乡干部值班情况,发现班子成员全部在村里开展帮扶。当时已是晚上8时许,干部们无一人吃过晚饭。“干部作风的转变,群众有目共睹。”顺河乡顺河村家庭农场主王震告诉记者,这一年多来,乡村干部经常上门倾听和过问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帮助协调解决。
效能建设动真格,查出问题不手软。一年来,宿州市各级效能办共开展明察暗访1100余次,查出各类违反效能建设规定者近200人,通报批评、诫勉谈话140多人,给予党纪政纪处理150余人。效能办的同志带着暗访机、测酒仪,说到就到,动真碰硬,使各级干部丢掉幻想,提速提效。今年7月,宿州市发放调查问卷,85%的测评对象认为该市干部作风效能整体状况较好,95%的测评对象认为该市机关效能较以前有较大提升。
不仅要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推动干部的工作热情,更要通过效能建设让他们“点燃激情”。去年以来,宿州在全市上下广泛倡导“激情文化”,提出“让激情成为新时期宿州干部的鲜明标签”。为了让各级干部激情常在,宿州努力探索长效机制。通过目标绩效考核、副处级以上干部每日动态发布制度,晒行踪、晾工作等多项制度让效能建设长抓不懈。
齐心建设美家园,干群关系更和谐
“午收时,市、县(区)、乡镇三级万名干部驻村包保禁烧、服务夏种,住帐篷、吃盒饭,差不多有一个月时间,苦是苦了点,却是值得的。午季实现零火点,到了今年秋季,老百姓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不再随意焚烧秸秆。”宿州市三八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世兵感叹。
“很久没有干部到农村呆这么长时间。知道政府禁烧的决心这样大,老百姓渐渐地就不再烧秸秆了。”埇桥区杨庄乡街东村农民王成林说,禁烧期间他看到驻村干部顶着烈日,在尘土飞扬的收割田里来回穿行,凌晨两三点钟,还有人举着手电筒在田里巡查值守,心里挺感动。
午收期间,万余名党员干部在深入群众中查“四风”,在禁烧保种中改“四风”,始终奔波在田间地头,与基层群众昼夜为伴,心手相连,了解基层真实意见、摸清群众所思所盼,为群众送服务、办实事、解难题,转变工作作风,服务一线百姓。连续一个多月将汗水挥洒田间,晒出了“健康”,回归了“本色”;浸染了“地气”,磨掉了“官气”;祛除了“弊风”,锤炼了作风,用心血和汗水将综禁战役变成了一场全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
“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喜人变化。泗县大李村村民史荣说:“刚开始看到干部在村里清垃圾,以为又是在做样子,有村民开玩笑说,又刮哪阵风了。可是看着干部每天都给俺们清扫家门口的垃圾,时间一长,村民都过意不去,自己就拿扫帚干起来了。现在,村里干干净净,谁要是再乱扔乱堆,大家都不同意。”自去年底以来,宿州市全面掀起以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以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等“三线三边”为突破口,以垃圾污水治理、建筑治理、广告标牌治理、矿山治理和绿化提升行动等“四治理一提升”为重点任务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垃圾宣战、向卫生前行,与陋习再见、向文明前行”。
党员干部的苦干实干,化作一种“无声的宣传”;干部作风转变,无形中带动了群众观念转变。农民又看到了当年干部的好传统、好作风,更可贵的是,党员干部用真心真情和实际行动感染了广大群众,让他们由“袖手”到“拍手”到“动手”,自发参与到建设美好家园行动中来。
不尽新风扑面来。宿州市委市政府通过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治理、午收秋收禁烧等一个个活动载体,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精神的力量催生内生动力,促进农村面貌改变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形成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必将在这片黄土地上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