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湖南怀化区用深度扶贫理念激活致富梦想
2014-06-13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点击数:1200
鹤城怀化,期待像鹤一样展翅高飞,声震长空。然而,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贫穷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将这只鹤牢牢“锁”在武陵深山中。
“扶贫工作于我而言,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头顶上。”湖南省怀化市市长李晖的一句话道出了怀化的贫困之重、扶贫之艰。武陵山扶贫片区,涉及71个区县,怀化13个县(市、区)全部入选;全市有近88万贫困人口,每6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贫困人口,成为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最多、区域最广的地区。
“要搬掉这座大山,不能表面用力,而要连根拔起!”李晖说,扶贫依然是怀化的头等大事,怀化市委、市政府从今年起启动“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向深度贫困宣战,对贫困村进行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扶贫攻坚,摸穷底,拔穷根,兴产业,真正将扶贫扶到根上。
摸穷底:深度扶贫先啃“硬骨头”
“扶贫不能一年推一年,一年等一年,必须有一个能让困难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怀化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调研,多次召集部门开“诸葛亮会”研讨扶贫。
扶贫先扶谁?怎么扶?在一些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代代扶贫代代穷。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认为,扶贫资源是有限的、分散的、缺乏持续性的,搞扶贫工作“乱撒胡椒面”,自然无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这样的方式在怀化以前的扶贫工作当中一度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限的扶贫资金散落到“无限”的贫困对象和宽泛的扶贫项目当中,结果是事与愿违,表面上普遍得实惠,实际上“真贫”难以扶到位,返贫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合力精准扶贫,怀化市创新性地摸索出了一套“深度扶贫”理念。何为“深度扶贫”?怀化市扶贫办副调研员申正军介绍,即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啃起,瞄准全市98个人均年收入少于1000元,交通、产业、基础设施最为落后的深度贫困村,按照整村推进模式,逐村分析原因、找准对策,整合项目、整体开发,集中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强度,以及实施“三联一包”等超常规措施进行重点帮扶。2012~2013年两年间,长期困扰深度贫困村的“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建设问题得到集中突破。
深度扶贫取得的显著成效让怀化市啃“硬骨头”的信心大增,怀化果断推进:以98个村为圆心,将积累的有效经验辐射到全市523个贫困村,同时,对扶贫的精准度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扶贫必须到户到人。
“摸清穷底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一定要把真正的贫困户找出来!”李晖向记者表示,人情扶贫、按指标分配名额等现象是对百姓最大的不敬,在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过程中,她最担心“一部好经被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为杜绝“建档立卡”过程中不负责任的现象,怀化市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干部蹲下身子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实事求是摸清贫困户的数量和贫困度,并向村民张榜公示确定扶持名单,再由市、县两级扶贫办对各乡镇贫困人口识别的细致度和精准度进行抽查,确定扶贫对象是否精准。
挖穷根:“小土豆”的故事引出大教育
瞄准了贫困对象,还需找到贫困根源,挖掉穷根。
“湖南的教育穷在大湘西,大湘西的教育穷在怀化。”这是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督导检查小组在走访大湘西地区后发出的感慨,这样的感慨在李晖看来却是沉甸甸的现实。她举例说:“作为一市之长,同样为人父母,每次到基层调研的时候,我心里都非常非常难过。
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往往是两个孩子挤一张床,有的就是打地铺。再一统计,发现在怀化2.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仍然有8.2万平方米的D级教学危房,有20.7万平方米的C级教学危房。”
虽然欠账太多、基层财力有限,但本届怀化市委、市政府决心拼力一博,圆孩子们两个最朴素的梦:一是用3年时间建283所合格学校,二是用3年时间给所有的农村寄宿制孩子实现一人一张床。
在一次连续多日的驻村调研中,一则“小土豆”的故事,让李晖触动极深:“扶贫不仅要给吃给住建房修路,更需‘扶脑袋’,而‘扶脑袋’必须要‘洗脑袋’,通过教育培训‘长智慧’。”
沅陵县太常乡罗家村是国定贫困村,也是李晖深度扶贫工作中的联系点。为帮助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去年秋天驻村扶贫工作队向村里免费发放土豆种苗,指导部分村民种土豆增收。今年初,新上市的小土豆价格不错。见此情形,不少农户想当然地认为小土豆挣小钱,等小土豆长大了自然就挣大钱,于是惜售不卖,最终土豆集中上市后价格立即回落;而另一部分村民见行情好,则把本该预留做种的土豆也全部卖掉,一心等着再有免费的种苗可以领取。
“或不懂市场规律盲目判断行情,或不为长远生产考虑,‘等、靠、要’思想严重,都是由于困难群众、认识不足导致。”李晖说,扶贫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急功近利,我们不能只瞄准眼前产生GDP的事,还得从长远发展着眼,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绝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
“小土豆”事件给贫困村民和扶贫工作者上了生动一课,为了做好课业答卷,怀化市将重点做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一个是扶贫攻坚到人到户三年行动计划,一个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两个行动计划互为整合,互为推进。
在此基础上,怀化以“就学保障到人工程”和“就业培训到人”为突破口推行就学补助制,即每年从培训资金中给每个贫困村安排2万元助学基金对贫困学生给予补助。此外,还整合扶贫、农业、农民素质教育等各部门力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贫困户搭建免费学知识、学技能的平台。
怀化正在筹划一件大事,把袁隆平院士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怀化安江农校,打造成一个武陵山片区乃至国家级扶贫培训中心。
兴产业:农业产业激发致富新能量
“扶贫开发就得让贫困村换‘穷’业、兴‘富’业。”怀化市扶贫办主任岳安说,以前在产业扶贫中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半数扶贫资金要落实到人头,容易导致资金分散零星开发;二是一个村的产业发展仅扶贫困户是不够的,不扶一般户,群众不答应,不鼓励大户,就会缺少领头羊,必须贫困户、一般户、大户三者统筹兼顾。
为解决这些难题,怀化市扶贫办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都跟着产业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开展了一系列探索。重中之重是扶贫资金该如何用?怀化重点探索了点面结合、特惠与普惠相结合的资金分配方式。在贫困村制订了三个层面的产业扶持方案:即产业扶持资金的70%实行特惠制,扶持特贫困户,余下的30%实行普惠制,奖励从事既定主导产业的所有农户,或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联村单位、企业的扶持资金及县域重点产业建设资金安排一部分用于奖励大户。
怎样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怀化市扶贫办副主任林华的看法是,扶贫态度上必须“学雷锋”,但扶贫方式上不能过多“学雷锋”,要摒弃过去政府是扶贫“救世主”的认识,而要在遵循市场规律、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因此,怀化实践总结出四种最受贫困户欢迎的产业开发模式:示范园带动模式、企业订单模式、融资合作模式和股份合作模式。
位于怀化市最南端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据该县县委书记印宇鹰介绍,面对扶贫资金有限的困难,县里将涉农资金全部整合,重点投向9个深度贫困村,主要用于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扶持上,通过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
该县临口镇杏花村建成了面向港澳的蔬菜基地。县扶贫开发办主任欧良正介绍,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周边贫困户实现自家土地上就业,成为“不愁技术无处学、不愁种子无处买、不愁产品无处销”的“三不愁”新型农民。
紧邻怀化市区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开辟了一条融资合作之路。“一个户口本,一张身份证,两个红手印就能在农业银行短期贷款5万元参与和翔鸭业入股,一年后参与企业分红。”这一由企业担保、扶贫对象贷款融资入股到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养鸭、年终分红的经营模式,使得94户扶贫对象受益。不用从口袋掏一分钱,仅仅凭借信用就能从银行贷款入股,过去每人400元的扶贫资金便“孵化”出如今4000元的入股分红。此外,贫困户还可作为工人在企业赚得一年近3万元的务工收入。
“创新和翔鸭业金融合作这一个支点,让有限的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认为,产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在怀化落了地、生了根。
“产业扶贫带动了经济发展,更催动了思想的解放。”岳安说,“订单模式”启动后,村民不再一味“埋头种地”,还学会“抬头看天”找市场了。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是“中国杨梅之乡”,2014年春节前夕一场偶然的大火,烧光了包括太阳坪乡诸葛村在内的近万亩荒山。如何变祸为福?县扶贫办引进湖南靖州湘百仕杨梅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把烧光的山林开发成一个万亩杨梅酒基地。靖州县扶贫办主任石安说:“育杨梅林,喝杨梅酒,就杨梅业,让杨梅树真正成为农民脱贫的致富树。”
有梦想,有行动,总会有希望。怀化这座曾经被贫困锁住的山城已挣脱桎梏、活力迸发;怀化近88万贫困人民将彻底走出“青山绿水下的贫困”,实现山窝窝里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