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间山东粮食产能增50亿斤 累计投入156亿元
2014-05-23 来源:大众日报 点击数:1176
山东禹城市李屯乡孙富荣村村民高玉根的麦田今年长势不错,他说产量估计要超过去年。
经过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改造后,孙富荣村的地渠相通,路能连,田成方,林成网,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高玉根告诉记者,有了水泥排水沟,就算是连续下雨,也不用担心多余的雨水排不出去,“在以前,必须机器抽水,光柴油一个小时就得花七八块钱。”
2010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水利骨干工程、土地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和科技支撑项目等各类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累计投入156.6亿元,项目实施范围覆盖73个粮食产能任务县,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63万亩,改造治理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1213万亩,累计增加粮食产能50亿斤。
孙富荣村的水利改造不是个例。在德州,武城县还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武城县建设了信息综合楼,与中国电信合作,设立了远程控制服务中心,对泵站实行信息化远程控制,做到了24小时实时监控、实时监测和实时管护。
同时,每个自然村成立灌溉用水协会,由县水务局和用水协会共同负责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及水量调度、流量监测和水费收缴。非灌溉时节,用水协会做好项目区各项工程的巡查工作。灌溉时节,他们组成8个灌溉服务小队,为区内农民灌溉服务,同时做好水费收缴工作。收缴的水费除了支付运行成本和管理人员工资,利润部分全部用于日常维护。
灌溉用水协会的成立,不但节省了农村劳动力,还节约了灌溉时间和成本。武城由原来的10—15天轮灌一次变为现在的5天轮灌一次,灌溉成本由原来的20元/亩,降低到现在的17—18元/亩,使工程走上了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
得力于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德州市单产水平位居全省,达到1003.2斤;我省单产水平最低的市也近750斤,比全国平均单产水平还高出30斤。
统计显示,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905.6亿斤、单产827.6斤、人均929.8斤。在人多地少水缺的情况下,我省粮食总量基本能够实现自给,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粮食增产功不可没。
据了解,虽然目前山东省农业发展正处于历史时期,也是粮食生产发展的黄金期,但省发改委农村经济处调研发现,粮食增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受国际市场影响,今年,除了大豆外,我省又将玉米、小麦纳入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此外,作为人口大省,我省资源利用强度大,人均耕地面积仅1.16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较低;不可降解地膜残留率较高。
从供求上看,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东部粮食产不足需,鲁西、鲁南、鲁北产大于需。
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势更是紧迫。目前,我省土地流转率仅为17.7%,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于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目前全省耕种50亩耕地以上的农户仅1.7万户,耕种分散、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继续打好粮食增产“组合拳”。统筹安排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支农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示范片投入,以73个粮食产能任务县、12个后备县为重点,加快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田间工程,确保到2015年全省粮食产能达到940亿斤,2020年达到1000亿斤。
- 上一篇:航天育种 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 下一篇:乐都: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农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