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四川:农业产业在重建中提质提档

2014-04-21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点击数:1306

 

在四川雅安芦山县思延乡,随着一个以万亩猕猴桃、千亩珍稀林木为中心基地,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落户,不仅辐射带动全乡10平方公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也让50多岁的周村村民杨林周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土地流转一亩1400元,进园区打工一天70元,没想到一把年纪还学会了给猕猴桃搭架这门技术活,有务工收入,又有保底分红,日子比震前好过多了。”
  杨林周笑语的背后,是四川省充分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品牌塑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的结果。“4·20”芦山地震过去一年,一个个布局合理、产村相融的灾后农业产业恢复重建样板区已在雅安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优化布局产业提档升级
  截至4月14日,四川省灾后农业恢复重建累计开工137个项目,完成投资51285.97万元,力争2014年底完成50%规划投资任务。其中,雅安灾区开工项目119个,完工项目13个,完成投资41985.57万元,开工率达68.9%。
  记者了解到,目前8亿多元农业产业重建专项资金共分配给26个农牧业项目,涵盖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有机农业打造、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扶持等多个方面。等项目实施完后,灾区6个区县可新增特色产业基地面积10万亩,可带动近80%的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在加快重建进度的同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让群众全面参与重建过程,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当地涌现出来。
  位于震中的龙门乡红星村好农夫家庭农场,在地震中10多亩圈舍全部倒塌,如今通过政府补贴、农户自建、先建后补的方式,建成了一个占地30亩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走上了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道路。“常年存栏优质生态肉鸭9万只,年出栏优质肉鸭100万只,纯收入可达210.6万元。”农场主张元超告诉记者,地震前养殖场一直都是直排鸭粪,现在利用生物发酵物搞有机肥,实现了废物零排放,“农场还要扩建100亩的标准化葡萄避雨栽培示范园和80亩优质红心猕猴桃园,年底建设完成后一定会成为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示范点,同时可带动全县新型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同样在灾后重建中提档升级的还有芦山县鸿宇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据理事长季方介绍,一年来,合作社投资600余万元重建1个生猪良种繁育场,建成3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圈舍,从震前单一的育肥猪养殖场,逐步转型成一个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制度化的生态畜禽良繁基地。“预计项目完全建成后,年出栏仔猪可达8000头以上,年产值可达384万元。”
  “农业产业恢复重建必须围绕灾区优势特色产业做文章,坚持农民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着力解决灾区持续增收和长远生计的问题,为灾区农民奔康致富夯实基础。”四川省农业厅负责人说,目前,灾区各县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和建设方案,因地制宜选择了优势产业进行连片规划、集中建设,在雨城、芦山、荥经、汉源、天全等地围绕茶叶、猕猴桃、大樱桃、山药、竹笋、高山蔬菜、天麻等优势产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荥经县围绕茶叶、天麻、竹笋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在芦山、雨城围绕茶叶,在汉源围绕高山蔬菜、大樱桃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拟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环节上突破,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农旅融合拓展增收渠道
  在灾后重建中,雅安市委、市政府把农业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和重点,提出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全面规划设计了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线路,要求按照点、线、片、面结合,打造生态农业、幸福美丽新村。线路一旦确定,各部门的资金、项目向点上集中,整合打造。
  雅安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建启动以来,农业部门根据“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以农为本、强农兴旅,突出产业、注重特色”的原则,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以县乡交通网络和生态廊道为骨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载体,以休闲农业精品项目为节点,对全市灾后重建项目、生态资源优势、特色文化底蕴等进行了整合、梳理和归纳,设计出名山区生态茶业主题公园、雨城区锦绣田园、351国道现代农业、汉源石棉百里金果长廊游等农业主题线路,以精品线路带动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在各条线上,重点打造了农庄经济型、园区农业型、特色产业型、家庭农场型、休闲养老型、会节旅游型等6种类型的休闲农业观光点,深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扩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太平镇射箭坪,记者看到,由茶叶种植大户骆大林整理荒山后新建的高山生态茶种植基地,从去年10月开工至今,目前已完成茶园建设800亩,刚刚采摘完鲜叶的茶苗满目翠绿、清香扑鼻。骆大林告诉记者,经过茶园开垦、改土培肥,目前茶叶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同时通过示范带动,已实现了全镇100多户茶农抱团规模化发展。“获得有机茶认证的产品出口日本、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每斤能卖到3000元,茶叶甚至达到700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围绕灾区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现代种植养殖基地,推进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品牌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等体系,积极开拓灾区农产品市场。”四川省农业厅负责人说,下一步,将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以茶园观光和茶文化体验、田园风光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点),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三产业互动,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延伸,推动灾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圆满完成灾后农业恢复重建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