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民俗学者呼唤传统节日多些文化内涵 不能为放假而放假

2014-04-11 点击数:1863

 

清明节前一天,在济南工作的李庆特意请假一天,提前回到了潍坊老家,当天要为父母坟墓进行“添土”修葺。而清明节,他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踏青、放风筝……

“清明节前,全家人都会回家,有‘清明议事’的习俗,但节后反而没什么事情了。”在考虑自己的行程时,李庆认为清明节的放假安排不太合理。“我们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放假安排,只是考虑跟周末连在一起,没有考虑这些节日的意义。”

在今年的假期安排中,除夕没有列入春节长假,清明节安排在了三天长假的天,中秋节反而安排在了最后一天,极大地限制了“回家”的行程。

“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艺研究院教授马知遥认为,“我们把重要的时间挤掉了,在过节这一天就会显得匆忙而惶恐。”

马知遥说,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这有利于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但当我们对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入了解后,就会觉得这样‘为放假而放假’是不行的。我们应该从清明节的前一天放假,这样更加人性化,更是以人为本的放假安排。”

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朱振华说,一般年份的清明节都是4月5日,4月4日是寒食节,而4月3日就是一百五。在我省,有这样的儿歌:“动不动,一百五,燕子来到济南府;叫你下棺不下棺,劈头盖脸二百三;叫你添土不添土,劈头盖脸二百五。”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名称,但在唐朝之后逐渐融合寒食节、上巳节演变成清明节,它不仅延续了寒食节上坟扫墓等神圣性仪式,还继承了上巳节的娱乐内容。”朱振华说,“至今,许多地方还有清明节之前‘添土’等习俗,是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知遥表示,过去,我们对传统节日不够重视,尤其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寒衣节是我们祭奠先人、思念过往的‘四大’纪念节日,但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的内涵?”

“对于寒食节,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彰显了人们对于官员品德的赞扬;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但更是对中国民族不屈不饶精神的一种呼唤。”马知遥表示,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底蕴,正逐渐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记忆中消失。

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悄然变为“假日”、“饮食节”,这似乎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尤其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清明节放假三天就如一个加长版的周末,并没有特别的节日气氛或过节打算。“清明节连着周末,所以就跟周末过法差不多。”

朱振华建议,传统节日不等同于只有玩的“假日”,也不能只等同于“饮食节”,而应该挖掘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培养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各种传统节日文化和民俗等,更多地去思考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形成了人类情感的共鸣。这些节日不仅仅是玩什么、吃什么,关键是记住节日背后的故事,这样节日才会‘生动’。”马知遥说,“如果我们不去传播、去宣讲,只是流于表面的活动形式,就不会产生热爱之情,传统节日就不会流传下去,下一代人也就不会记住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