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循环农业闯出“镇原模式”

2014-03-2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点击数:127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那么,镇原作为我省的农业大县,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才能尽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面对这一难题,镇原县以生态技术和农业实用技术为抓手从容“突围”,形成了一批“农”字头的合作化产业群,不仅让农民的“粮袋子”变成“钱袋子”,而且趟出了一条走循环农产业之路,实现了粮丰、草绿、牛羊肥,田园、乡村清洁美丽的成功之路。
  “村村是风景,处处有韵味,家家有创业激情,人人有幸福追寻。”这是一个什么愿景?
  这是镇原县发展循环农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内涵!
  这是东汉时期著作《潜夫论》倡导的“为政富民”思想,在其作者政论家王符故里的践行与昭示!
  初春,素有“中国红杏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美誉的镇原,在蓝天映衬之下山川景新、牛欢人笑产业旺、商贸繁荣、政通人和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全膜玉米鼓起农民“粮袋子”
  一场春雨过后,连日来,在镇原县庙渠、武沟、孟坝等乡镇的山川塬峁,到处可见县乡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与群众一起抢时抢墒覆膜的繁忙景象。
  驻足方山乡方庄梁,层层梯田从山顶一直延伸到遥远的腰岘间,塬野上银光闪闪的地膜一片连着一片。
  踩着松软的泥土走进一块地里,记者和正在忙着顶凌覆膜的村民刘占国拉起了家常。
  “你家种植了多少亩玉米?”记者问。
  “今年我流转来40多亩地,计划全部覆膜种玉米。”刘占国打着手势说。
  “种这么多地,够忙的吧!”记者说。
  “是忙点,但收入好啊!一亩玉米收入1500元,一亩秸秆还能卖300多元呢!”刘占国笑着回答。
  年逾六旬的村民老陈接过话茬:“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就能保住土壤墒情,种庄稼不用发愁了。”
  庙渠乡四合村村民朱生荣去年种了20亩全膜玉米、养了6头牛,光是卖玉米和牛犊就收入2.6万多元。
  县农牧局局长白来学介绍:为了抢农时,抓“墒”机,3月初县上就组织农科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利用农家课堂、“农家大篷车”等载体培训技术能手1.6万人。截至目前,已发放地膜2019吨,储备玉米种子1000多吨、化肥1万多吨。今春全县可落实全膜玉米种植105万亩。
  白来学坦言:之所以干部决心大,群众干劲大,是因为经过连续几年的示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收让百姓尝到了甜头,去年全县的100多万亩全膜玉米让农民总收益超过亿元。
  “百万亩全膜玉米就是百万吨粮。玉米连创新高,草畜产业随之迅猛发展。循环农业终于让我们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途径。”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崇暄这样对记者说。
  短短几年,从试验到示范,再到大面积推广,全膜玉米种植让这个传统的旱作农业县在农业发展上走出了困境,让百姓看到了希望。
  政府念“羊经”百姓发“羊财”
  3月9日天刚麻麻亮,镇原县三岔镇米家川锦海茂养殖合作社的郭玉陛一骨碌爬起床,顾不上吃早饭就将8只羊羔装上车运往牛羊集贸市场。
  车未停稳,几名宁夏客商蜂拥而上,争着抱起车上的羊羔要收购。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每只860元的价格成交。
  老郭一边数着钱,一边抱怨卖便宜了!“原本3月龄大的羊羔市场行情能卖800元,我这8只羊羔快4月龄大了,加上草料好,羊羔很肥的呐!”郭玉陛自言自语地说。
  “这几年,我一直在外地打工,挣钱少不说又饱受离家之苦。2011年,我回乡和5位乡亲联合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去年出栏羔羊3000多只,净赚81万元。”在锦海茂养殖合作社参观时,郭玉陛向记者讲述他回乡创业的经历。
  “收入增加了,就不再外出打工了。”看着膘肥体壮的羊群,老郭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在镇原县,像郭玉陛这样,被循环农业吸引回乡创业的人还有很多。
  25岁的吴鹏大学毕业后放弃在沿海城市就业的机会回到家乡,在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当年收入20余万元。
  3月12日一大早,方山乡鸿全养殖专业合作社再次举办“投母收羔”仪式。从合作社领到分红的社员慕纯华乐呵呵地说:“我去年从鸿全养殖合作社领了5只母羊,半年就交了8只羊羔,分红收益4000多元,再过两月还能交7只羊羔,效益好得很!”
  今年38岁的慕鸿全多年在外打拼,而且在广州有自己的物业公司。前年,他依然放弃丰厚的年薪返乡创办了牧羊合作社。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牧羊合作社存栏牧羊500多只,近40家农户去年靠养殖场收入30万元。
  为了进一步延伸玉米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镇原县政府引进中盛农牧公司,投资10亿多元建设3600万只肉鸡产业化和30万吨饲料生产项目,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08亿元。目前在中盛公司300万只肉羊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已相继建成上肖路岭、平泉马洼等30个专业养殖村;县上还扶持三岔镇锦海茂、临泾盛威等8个重点养殖示范场,带动全县新增种草20.6万亩,青贮饲草100.6万吨。全县建成各类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92个;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84个,入社农户1320户;羊存栏25.8万只,牧业增加值达到1.0022亿元。
  县委副书记赵培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肉羊产业是镇原继全膜玉米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支柱产业,政府念‘羊经’让更多农民群众靠养羊走上致富路。”
  特色产业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于是循环农业这场革命所爆发出的动力在镇原不断嬗变。该县把发展畜牧实施“粮变肉”工程作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一个切入点,为农业产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初春时节,镇原中盛公司饲料厂的投产和肉鸡养殖小区又一批肉鸡的出栏,标志着该公司按照“玉米种植—饲料加工—肉鸡养殖—精深加工”的模式已投入规模运营,预计年总产值可达22.56亿元。
  走进镇原县北隅的工业园区,眼前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宽敞整洁的马路,茸茸的草坪,现代化的厂区,流水线的农产品生产车间……
  刘成祥是县城南郊的一个回乡青年,去年应聘成了中盛农牧公司的一名包装工人。如今,每天早晨到公司上班,他穿上洁白的衬衣和蓝色的工作服,再配一条咖啡色的领带,俨然一副白领的派头。中午下班回到家,小刘又换上一套牛仔装,拎起草筐就去喂牛,拿起铁锨就下地送粪耕田。
  像小刘一样白天在企业上班,下班回家养牛种地的新一代农民,在中盛农牧公司还有近3000人。如果只看穿着很难分清他们是企业员工还是农民,只有通过语言才发现他们具有两重性,因为在公司,他们说的是奖金、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回到家,讲的又是农令气候、全膜玉米和庄稼长势。
  面对现代农业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该县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等方式创办环保型企业,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凯迪塑业是一家利用废旧地膜及塑料生产编制袋的综合利用型企业,年可收购废旧塑料7500多吨,加工编织袋8400万条,完成营收7560万元,实现利润530万元。初步形成了“废旧农膜或塑料—加工处理—编织袋”的循环模式,减少了污染,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
  工业园区一位负责人饶有兴致地介绍,这几年,该县依托养殖和种植业长足发展的优势,通过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推动企业从资源型转向科技型、环保型,从粗放低效型转向规模效益型,涌现出了新一代、维思特等一批投资大、理念新、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豆类作物种植—豆奶废渣—奶牛养殖—加工鲜奶及其他奶类饮品”、“绒山羊养殖—羊绒加工”、“杏子—杏系列制品”等循环利用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稳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了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工农业循环综合利用、同步推进。目前全县共发展循环综合利用型工业企业50多户,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4个。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6个,杏果加工企业35个,年产值达1.3亿多元;斥资3000万元组建了镇原县红杏企业集团。
  为了尽快走上“把粮食转化之后再出售”这条健康发展之路,镇原县不断发展特色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致富渠道。赵培军如是说。
在中国红杏之乡的茹河畔上,我们看到了一幅和谐而富有生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