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永定土楼

2014-03-20 点击数:1738

 

土楼,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楼。而这用土夯筑成的楼,却能历千年风雨而不损,经沧桑巨而不坏,其种种神奇,般般奥妙,实在令人心驰神往,仰为观止。

要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客家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世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永定县境内现存23000多座土楼,其中有代表性的2800多座,占福建土楼的70%,建于清朝以前的有8000多座。它产生于公元8世纪(唐朝)以前,公元13世纪(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公元14世纪(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馥馨楼,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以振成楼、承启楼、奎聚楼、永隆昌楼、裕隆楼、五实楼、福裕楼、环极楼、衍香楼等为代表的土楼,表现出数百年间土楼不仅规模空前庞大、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全、装饰越来越精致,而且建筑风格也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向外迁徙而辐射到南靖、平和、新罗、上杭等邻近诸县、区,包括非客家地区。比如南靖河坑、田螺坑土楼群的居民,全都是客家人,其祖宗均在永定。闽南土楼是客家土楼的延伸。正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所说的:“土楼的根在永定,其它地方的土楼是枝”。

与世界上很多人类文明史迹一样,被人发现是偶然的,广为人知是必然的,永定客家土楼也不例外。客家土楼闻达于世的故事堪称一则海内外奇谈: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块弹丸之地曾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国人的高度紧张,因为他们的卫星在这里发现了一千五百多座巨大的蘑菇状建筑。冷战时期过度敏感的神经让罗纳德•里根有充分的理由把这些深藏在福建省西南山区的异形建筑与中国神秘的核力量划上了等号。但他派出的两名调查员带回的报告却着实让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又过了把轻喜剧的瘾:那些神奇的建筑当然不会是什么核设施,它不过是中国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楼。远在枚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起之前,它就在这片不为世人所知的山坳里屹立了数个世纪。

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不少土楼里都还居住着同一宗族的居民。当然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在外盖起了新楼房,已搬出,但仍有不少的人住在土楼里。走进土楼,就象走进一个和美、温馨的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