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气里的庄严日子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春节的分量。它不仅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中国最盛大、最重要和最热闹的节日。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殷殷而熨帖的笑声,浓浓的饭菜香味儿,绚丽的节日的服色,更有弥散在屋舍院落中的香火气。而正是这份香火气,延续上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连接上了断裂的千年时空,并将神秘的气息散入到寻常的生活之中。
关于过年的程序,早已家喻户晓,但其中隐含的深意,却并非尽人皆知。事实上,春节这一节日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渊源,与阴阳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春节本身来说,它就是中国阴阳学说的集中体现。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按照传统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在古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抑阴的表现。比如,有些地域讲究除夕生旺火,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
饺子由皮和馅制作,两者包在一起,象征阴阳和谐、团聚交融。而就传统的内容来看,春节最隆重的仪式和象征是祭祖。《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对国家而言,祭祀和战争这两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中华民族懂得感恩,将天地日月、圣人先贤、祖先父母都是敬奉的对象,以此彰显孝道,维系宗族,广施教化;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耕国家,祭祀也是祈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民众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和信念。
春节祭祀的历史由来已久。远在周、秦时期,每年将尽时,皇宫里都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根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早在汉代,祭祖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而春节的隆重,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祭祖。在《红楼梦》第53回和54回,曹雪芹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贾府过年的祭祖仪式:“……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中也蕴涵着三元结构思维模式。在除夕年夜饭前,通常必须先举行祭祖仪式。在祖先神龛前摆放祭品,祭品通常是三牲,饭三碗、酒三杯、茶三杯,点三支香,跪拜时通常拜三次或三叩九拜。这是祈求天上万物、地上万物、人类社会、个人均衡和谐,同时也是祈求天上诸神、地上诸神和祖先保佑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三元结构思维模式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是人们祈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式。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也蕴涵了五元结构思维模式古代春节除夕有接五路神习俗。五路神即财神、福神、贵神、喜神和太岁神。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许多地区有祭祀五路财神习俗。最初为泛指的东南西北中五路神,意为出门五路,处处皆可得财。祭祀五路神一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
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祭财神。有些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五祀习俗。五祀之神,有的认为是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和土正;有的认为是祭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神。所有这些,都与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元结构思维模式有关。
这还体现在家中的牌位上。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写道。过去春节,总有一个牌位刻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字,“但时至今日,除去‘君’已不必再拜,‘天地’、‘亲’和‘师’还是要拜的。我们的生命受惠于它们呵。所以年年除夕,祭拜天地师祖,必不可少。”在当下社会中,对很多人来说,冯骥才先生的要求似乎都高了一点。因为祭祀的背影真的有点模糊了。还有很多人感慨春节时拜的神“有点多”,感觉眼花缭乱。事实上,中国人的思想深受泛神论的影响。而春节自诞生之日,也与神灵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春节就是一个向神祈福的节日,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民间神灵信仰集合而成的节日。要想分清楚,的确需要做一点功课,但别忘了,这也是一种值得呵护的传统文化,不是“迷信”二字就可以简单粗暴地否决得了的。这些年来,关于年味变淡的感慨越来越普遍,最后堙灭成为一声叹息。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祭祀越来越少有关。没有了祭祀的春节成为一场场简单的PARTY,吃吃喝喝完了之后,心里总是有些空虚。
在这里,我们不推销信仰,只想守住自己心中的一片敬意。在春节的气息里,在工作的空档期,若能抽身走一走名山大川,算得上是一种福分。不为求道不为仙,只为了心中这片敬意:点上三支香,过个庄严年。
- 上一篇:天津的过年习俗
- 下一篇:大连旅顺民俗——放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