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的美味——禾虫
每到秋风一起,稻谷飘香的时候,也是珠海西区捕捉禾虫的时机。
斗门、金湾一带的居民有捞禾虫的传统,每年的五月和九月,是一年当中的捕捉禾虫的两个好季节。九月收获的称 “金花虫”。
禾虫是一道的粤菜,质软味香,营养丰富,是许多广东人喜爱的珍馐。除了传统的烹煮外,农家人还把禾虫精心制作成“斗门禾虫干”、“斗门禾虫饼”、“斗门禾虫酱”,并成为斗门地区盛名远播的“禾虫三宝”。
其貌不扬美味可口
禾虫的学名叫疣吻沙蚕,是水生软体动物,多毛又且形似蜈蚣,颜色金黄带红杂绿,蠕动而行,动作缓慢。因其以腐烂的禾根为食物,所以当地居民称之为“禾虫”。禾虫的外表虽然其貌不扬,甚至让人毛骨悚然,但它却美味可口,所以要想品尝禾虫美味的话,首先要有点胆量。
禾虫只生长在珠三角咸淡水交界的稻田表土层里。在珠海斗门大桥西域的竹排沙,一直延伸至六七里外的鹤洲北垦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故这里的田间成为禾虫栖身的天堂。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每年仅有两次成熟的时候,分别是农历五月和九月。五月的被称为早造虫,也叫“荔枝虫”,是因为在荔枝花开时而成熟,这时的虫子体瘦且色青量少,而农历九月的则是晚造虫,或被称为“金花虫”,这乃是禾虫的极品,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靓虫,虫子体态丰腴肥嫩,含浆饱满。
历史悠久颇受青睐
捉禾虫、食禾虫的风俗由来已久,关于捕食禾虫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在清乾隆年间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清《岭南风物记》等历史文献均有记载,其中清《广东通志》转引《岭南杂记》记载:“土人网而食之”。清《粤小记》也说:“人多食之”。
到目前为止,这一地方风俗一直没变,且身价一路攀升,因资源稀缺,今天的禾虫已升级为“席上珍馐”。除习俗因素外,以现代美食来看,它在特色、口感、营养、原生态等方面,能使人的食欲更加强烈。
禾虫含浆饱满,其口感着实不错,细腻嫩滑,清香鲜美,是可口美食佳肴。清初《广东新语》记载了当时的一种食法:“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珠三角俗语有“禾虫颠浆”的说法。它的蛋白质、维生素相当丰富,有滋阴、健脾、暖身、祛湿之功,是营养保健食品。据清《粤小记》介绍,“有煎熬去渣存其精液,谓之禾虫油”。
禾虫的生存环境是原生态的,不能有农药、化肥等,否则禾虫无法生存。因此,该地区多禾虫说明少污染,是有力的生态环境证明。
禾虫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禾虫可以煎、煮、蒸、炖。其中以瓦钵禾虫最显风味。而禾虫蒸蛋、酥炸禾虫、禾虫汤等等也都滋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捕捞禾虫如玩游戏
听老人家介绍了他们过往捕捞“金花虫”的经过,如一场乐趣无穷又轻而易举的游戏。在改革开放前,斗门农田遍野,每年一到农历九月就是捕捞“金花虫”的佳期。他们一般选在初一、十五夜潮水大涨的时候,引河水浸田,至退潮时在田头渠口处点一盏灯,禾虫见了光便随水翩然而至,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河涌的水面。此时只须在渠口外束上一个密口布袋,抽起放水渠板,禾虫便自投罗网,一次可捕捞数百斤禾虫,少则也达几十斤,回来后放入木桶中饲养。
目前禾虫产量锐减,主要是江河环境污染,又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抑制了禾虫生长。此外,过去犁田靠耕牛,犁得浅,禾虫容易存活,而现在是机耕,翻土深,禾虫很容易被埋到深处。还有一点,过去收割早稻后不犁田,压平稻茬后让晚稻继续生长,其环境利于禾虫繁殖。
今天禾虫成为稀罕物,入了宾馆酒楼的高档菜谱,价值不菲。因此,能捕捞到禾虫的河涌,承包很抢手。当然,也有人模拟自然环境,人工饲养禾虫,但收效不大。
做法多样吃法传统
珠三角地方喜欢将禾虫做成菜肴。吃法繁多,煲、蒸、煎、煮、炸、炒、焖、炖样样都有。经典的吃法如瓦钵仔炖禾虫、鸡蛋“焊”禾虫、新会陈皮“炕”禾虫、猪腩花生眉豆煲禾虫等。
过去禾虫产量多,容易得到,是大众化天然食品,有“穷佬菜”之谓。吃不完时,还拿来捣烂,一层禾虫一层食盐,用来腌制“禾虫酱”,作为下饭咸菜。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禾虫》曰:“贫者多腌为脯,作醯酱以食之”。又有晒干成“禾虫干”,有香味,便于贮藏,以备常年食用。
两例经典烹制方法:
钵仔禾虫
做法:将新鲜禾虫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入钵仔中,加入鸡蛋、陈皮、榄鼓、蒜蓉、精盐等,用筷子搅拌成胶状,禾虫成了膏状后,就可入炉,用明火隔水蒸熟。蒸熟的禾虫稍凉后再连钵烘烤至金黄,撒上胡椒粉,即可上席。
生炒禾虫
做法:将禾虫放落清水中洗净,加上适量蒜蓉、精盐、生油、鸡蛋,用筷子捣匀,禾虫成了膏,蒸熟后,用文火烤,加熟油,待烤至微黄,香气四溢时,撒上胡椒粉,即可上席。炒禾虫的做法,是将禾虫洗净,放入清水的锅中游弋,待水烧热,将整条禾虫捞起,以猪肉丝、叉烧丝、冬菇丝、灯笼椒丝、油同炒,加调味,上席时加胡椒粉、麻油、炸芝麻即可。
- 上一篇:金秋丰收采摘忙,桂林恭城尝月柿
- 下一篇:冬季养生新品——抱子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