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趣味的土家民俗表演——耍耍
耍耍也称“打耍耍”、“跳耍神”或“喜乐神”。原为巫教端公“还坛神”法事中的一段巫舞,是还愿仪式中的一道程式。因腔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动作诙谐活泼,后逐渐从巫舞中分离出来,舞蹈动作日趋丰富和规范,唱词内容也逐渐由祭神驱鬼转向男女爱情及日常生活等,从最初以“娱神”为主的祭祀歌舞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一种独立的民间舞蹈形式,并广泛流传于我州宣恩县、恩施市部分地区,备受人们喜爱。
耍耍根据舞蹈动作和伴唱的不同,又分为文耍耍和武耍耍两种形式。文耍耍表演特征是歌舞相伴,边舞边唱,由锣鼓伴奏,注重“唱”的内容,舞蹈动作朴素简洁,套路有美女梳头、黄龙缠腰、推扇传情、盖天盖地、犀牛望月等,其唱词多为即兴创作,唱腔没有规定程式,演唱内容没有固定程式,多唱时事、唱古人、唱爱情、唱家庭等,并能随意转换主题。武耍耍是宣恩独有的耍耍表演艺术,它只舞不唱,锣鼓伴奏,表演时突出“舞”和“武”的功夫,讲究舞蹈功底和武术功底,动作套路多、变化大、难度高,主要动作有老鹰展翅、古树拔根、犀牛滚澡等,武耍耍的动作中还经常伴有各种身体技巧,如翻筋斗就有连枷筋斗、背背筋斗、推推筋斗等各种筋斗,套路组合一般都在10套以上,故宣恩武耍耍又有“十样锦”的美称。
不管是文耍耍还是武耍耍,其基本步伐、执扇姿式、男女组合、演员体态上都有共同特征。基本步伐有软踏步、矮子步、鸭子步、滑步、点步、大小八字步等;讲究扇子功,从执扇到舞扇,花样繁多,变化无穷,动作一般都有内腕花、小片花、一字片花、手绕花、甩腕花等。
耍耍为一生一旦的双人舞蹈,男女每两人为一组。表演中,男称生角,女谓旦角,古时候多为男扮女装。男角头缠丝帕,腰扎彩带,手拿折扇,女角头扎长辫,腰系围裙,手拎花巾。表演时一般由四人用鼓、锣、钹、马锣伴奏。宣恩耍耍的最大特点是“遇事必跳,人神共娱”,它突出的是“耍”的娱人喜乐主题,过去多在主人家堂屋内进行。
2005年,宣恩县珠山镇双龙湖村被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耍耍被列为保护对象;宣恩县2007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 “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耍耍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耍耍之乡)”。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人,宣恩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董兴林等传承人。2005年,州人民政府命名董兴林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2008年底,董兴林、向大荣被公布为湖北省首批首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宣恩耍耍入选宣恩县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入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入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耍耍在宣恩全县各个乡镇十分盛行,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演出没有时间限制,也不受场地制约,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都已成为人们跳耍耍的舞台。宣恩耍耍也因此成为宣恩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