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节庆旅游开发泛滥现象引发的新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主要的节假日休闲娱乐活动,在近年来国家对旅游文化的布局与发展,使得人们能够获得的旅游资源、方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多。
节庆旅游,在近年来则成为一种主流的旅游规划趋势,各地、各景点、各旅游单位,都在这股潮流下,对自身文化以及特产资源做了深度挖掘,进而开发出许多文化旅游产品,譬如什么草原音乐节,什么秋天赏菊菊花花会,什么狮王争霸赛,什么美食文化节,荔枝节等等。这些节庆节日在满足了人们的旅游需求的同时,对提高城市及地方形象,深化本土文化挖掘,发扬传统文化等上也做出了许多贡献,但随着各地越来越多的“节庆游”、“文化游”规划项目出台,原来广受好评的这些节庆游却让一些人出现了困惑,甚至不满。这究又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是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
个原因是审美疲劳。正如有句俗话说的:“凡事有度,过之,犹不及。”意思是说事情发展一定要适度,超过限度了,反而不好。超限效应表明,人类对于重复发生的同类刺激会有一种心理习惯:刺激过强过多,引起逆反心理现象。引发超限效应的原因主要是没能注意“度”的把握。在早年,节庆游,文化游还没有如火如荼的时候,国人的节庆活动是少而隆重的,传统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少数民族比较知名的也不多,比如泼水节,开斋节等,但是随着各地旅游规划的不断开发,近年来不少地方举办的节庆活动,简直是多如牛毛,且已呈现泛滥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大大小小的大约5000多个节庆活动,有省级节、市级节、县级节,其中以旅游文化类居多——不是揽尽历史名人,就是把一个土特产、一种植物、一类动物、一处风景拿出来叫阵。为了“造节”,有些地方政府点子百出,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都列入节庆范围。诸如:板栗节、裤子节、豆腐节、猪王节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话说回来,若地方上能将这些名目千奇百怪的节日能够好好挖掘其中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作为一个地方文化事业来继承,好好发展的话,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日益严重的功利主义心态影响下,许多节庆文化旅游规划都仅仅是昙花一现,并未能真正的传承下来,更不要说能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这种白马过隙般的文化游规划项目,不仅仅是浪费国家的资源,更消磨了消费者们的耐心,不断挑战着消费者的底线。当某一天这条底线崩溃,或许人们再也没有耐心来关注这些什么节什么节的了,这将是旅游产业的一个严重损失。
一个好的发展理念,一条好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将之推向死胡同呢?
这第二个原因却和人类的选择心理有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在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心理现象,从而增加其厌倦心理,恐惧心理等等。选择心理效应(手表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比较明显,当一个职员同时面对多个领导的指令,多个目标,多种方法的选择时,他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同样会表现出类似的状态。当过多的选择出现时,反而会降低接受效果。在“造节”的大潮流下,致胜关键往往是被忽略的消费者的接受心理。什么时候规划者管理者能够换位思考一下,或许这些问题会明朗许多,但在大潮流下,缺少的或许正是这种懂得常常换位思考的领导者。
文化旅游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比较好的模式,但是如何深化管理,争取更大效益,避免不必要的开发,避免过犹不及的状况,避免重复投资的状况,或许值得好好思考。(中国县域经济在线:许碧锋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