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龙灯耀万户,中秋庆团圆——记东莞石龙泗洲灯笼仔

2013-09-13 点击数:1551

 

石龙镇在东莞市北部,位于东经113°51´,北纬23°08´,东近惠州,西接广州,南邻香港。处于东江下游分流的夹口地带,水路交通历来方便,历来是南方水运的重要港口。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后,石龙更成了水陆交通的中枢,人们称”省、佛、陈、龙”四大镇,石龙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并称广东四大重镇。

[崇祯]《东莞县志》载东莞《风俗》:“中秋节聚友赏月。戏油团(小儿群聚为柚灯、油球)。悬火(灯笼仔)。歌曰:‘洒乐仔,洒乐儿,无咋糜’。”[康熙]《东莞县志》卷二《风俗》注:“咋音谢,闽人呼食为咋。言当洒乐,无徒吃食也。”[宣统]《东莞县志》所载同,其注有“今俗以纸为鱼虾花果之状,中可悬灯。中秋节相遗,曰送耍碌。”东莞中秋风俗多姿多彩,家家户户竖灯笼仔,传说着抗元的历史故事。

从八月初一到十五,小孩子人手一个灯笼仔(小灯笼),入夜走街串巷,边走边唱《耍乐歌》。中秋灯笼仔习俗遍及石龙方圆数十里城乡,东莞、增城、博(罗)一带都有外婆买灯笼仔送给外孙,以示前路光明。每年需求近百万个。泗洲灯笼仔的生产和销售得天独厚。本省和平、紫金、龙川、河源、惠阳、博罗,以及江西省寻乌的丹竹,沿沿不断从水路运来。中秋前一二个月,东莞、增城、博罗等地客商,纷纷来提灯笼仔。编织灯笼仔,成了泗洲村妇女的传统工艺,有数百年的历史。

妇女心灵手巧,除了种田、带小孩、主持家务外,有空就编织。每天吃饭后,拿着小板凳及一捆篾丝,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编织灯笼。中秋节前,常常要赶工,妇女一人一小时可编织六、七个,快者多达十个。一般家庭一年可编织五、六千个、多者上万个。 

手艺一代传一代,泗洲成了有名的灯笼村。中秋节后,她们生产大的灯笼,如入伙用的姓氏灯笼、祠堂灯笼,以应年景,维持生计。

编织灯笼仔的要点:

一、选料:灯笼仔的编织首要条件是选用上好的丹竹。丹竹的产地有

二、破篾:编织用的篾要细幼如丝,大少统一,厚薄均匀,攻短一样。

三、泡制:竹篾要泡软才能用。先放在铁桶里,煮几个小时,直至软化。

四、晒晾:水煮后取出,摊开晒晾,不能曝晒,也不能长久潮湿,才不易发霉、折断。

五、编织:灯笼框篾条的疏密,相间要一致。灯笼才结实耐用、整齐美观。点燃蜡烛后,光照出来,孔如菱形,相互交加,如网如窗,精巧耐看。

六、上漆:光漆要清,透明度要高。上漆时要快要匀要薄,保持其通体透亮。

七、贴花:在灯笼是贴古装人物夫妻一对、红色花纹,要准确爽快。

这些灯笼仔,高约30公分,直径15公分,像个小冬瓜。竹框,中空,外面贴上一层透明的玻璃纸,上光漆,上下有红色花纹,底部用铁丝串起来穿过灯笼,轻巧透明,美观耍眼,防风防雨,既可点蜡烛,也可作提手之用。

解放后,各种纸灯笼进一步发展。东莞市莞城工艺厂生产各种各样的灯笼仔, 用铁线扎框、裱玻璃纸、染色、绘画、粘胶片碎等,透明多彩,造型多,有各种动植物造型,有飞机、轮船、汽车、坦克、大炮等,品种达数百种。改革开放后,塑胶灯笼出现,配以手电筒式的电池、电灯泡,造型亦多种多样。但外婆所送,仍是传统的灯笼仔,泗洲灯笼仔数百年受各种各样的灯笼冲击,却能生存下去,延续着泗洲灯笼村的历史。

近几年,灯笼走向张挂,中秋之夜,人们在天台、野外挂起一串串灯笼,燃起蜡烛,月下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吃月饼,喝饮料,谈天说地,欣赏明月。小孩子仍旧提着灯笼仔唱《耍碌歌》。随着时间的变迁,塑料的灯笼仔走向现代化的声、光、电的一代。儿童对对传统的灯笼仔兴趣淡薄,生产受到影响。石龙镇委镇政府成立非物质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对泗洲灯笼仔作出保护计划,建立档案,使其手工技艺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