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下乡激活茌平现代农业 近半农户靠贷款创业
2013-05-02 来源:大众日报 点击数:1300
2011年,冯士峰、耿玉华夫妇打工返乡,在耿店村村委会的协调下流转土地40亩,申请贷款17万元,建起了8个冬暖蔬菜大棚、大拱棚,搞起了保护地种植,种植了黄瓜、尖椒。目前已取得了每棚收入过5万元的经济效益。
2010年10月,茌平县就被财政部确定为山东省3个“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定点观察县”之一。截至今年3月底,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9.6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了17.3亿元,占全县贷款余额的30.34%;先后有5.2万农户用贷款创业,是2010年的3倍。4月下旬,记者对该县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情况进行了采访。
◆贷款 一次新增6000万 挽救蒜产业
冯屯镇年均种植大蒜3.1万亩,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在镇信用社的支持下,先后发展起了60家大蒜冷储企业,冷藏总容量达到6800万斤。今年春节前后,蒜薹遭遇市场严冬。
“收储时每斤2.49元,加上8个月的储存,成本在3.7元左右的蒜薹,最终以1.5元的平均价格销售出去,净赔220万,不仅把自己多年的老底赔进去,还有信用社近300万元的贷款无力偿还。”4月18日,法营冷藏加工厂经理菜法营说。
冯屯镇冷藏协会会长马东来说,全镇60家冷储企业赔了9300万元,欠银行贷款8000万元。“从没如此惨过,企业只要银行一追债都倒,连锁反应就是大蒜产业面临灭顶之灾。”
从今年2月开始,县财政部门、冯屯镇政府、县信用社三方会商多次,对60家冷储企业的8000万元贷款予以延期,并新增6000万元的贷款,用于支付蒜薹收购。目前,60家冷储企业已与6087户蒜农签订了31553亩的大蒜保底收购合同。该镇6100余户蒜农,去年从冷储企业拿到2.1亿元种蒜收入。同时,60家冷储企业每年用工近10万个,向农民支付工资830多万元。有了新增贷款支持的冷储企业已成为冯屯大蒜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保障。
县财政局局长张明介绍,近几年,茌平县采取营业税减免、设立专项考核奖励资金等措施,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信贷投入。同时,集中处理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提高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截至目前,茌平县辖区内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拨向涉农龙头企业的贷款余额达40.5亿元,累计贷款163亿元,支持发展起196家农业龙头企业和121家重点专业农业合作社,全县形成十大富民主导产业。
◆受益 近半农户靠贷款创业
菜屯镇林木资源丰富。近几年,农信社、邮储银行和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向菜屯镇农民发放创业贷款5.6亿元,全镇建起2000余家家庭镟皮加工厂,用工1.4万余人,年产值35亿元。
镇木业协会会长张安卫介绍说,“最难的是创业初期的资金‘酵母’,平均每个镟皮厂,年要贷8万元的投入资金,第二年要贷3万元的流动资金,没有金融的支持就没有全县这么多家庭镟皮加工厂。”
为让每一个有“蒸馒头”意愿的农民,都有“适量的酵母”,该县针对农民房产无证难抵押等贷款难的情况,采取财政奖励金融机构评信(信用户)、授信(贷款额度)的办法,根据评选的总信用户、总授信额度、用信比例,对涉农金融机构进行奖励。据统计,仅农村信用联社就评定农村信用户61758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56.8%,2011、2012两年间,累计有41129个信用户从农信社贷款创业,累计用信43281笔17.06亿元,占总授信的48.63 %。
为扩大农民及中小企业用贷的覆盖面,茌平县政府出资组建了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宏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对农业养殖、政策性创业、新农村建设等进行融资担保。目前注资达5000万元。成立以来,累计为172名农民提供担保2000万元;为78家涉农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2635万元。
2011年以来,该县累计有5.2万户农民通过贷款创业,占农村家庭户数的47.2%,2012年底贷款余额9.1亿元,培育起2.3万个高标准冬暖大棚户、1400多个规模养殖专业户、1.4万个农村工商业户。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8%以上。
◆提醒 掌控风险是关键
4月22日下午6点多,冯屯镇信用社主任张成华,赶到养鸡户张宪云家去查看情况。“养鸡去年赶上鸡瘟,死了不少,今年又赶上禽流感,张宪云这笔5万元贷款成为我们的风险。”
张成华向记者介绍,冯屯农信社累计向2556户农民授信,其中1186户用信创业,获贷9800多万元。“这一部分是我们最担心的风险点,市场行情、自然灾害稍有风吹草动,我们就担惊受怕。”
金融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金融下乡支农,存在着诸多难点与顾虑,其中最大的顾虑在于系列风险:农业本身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特别是农民的创业贷款,规模小、底子薄,抗风浪能力差,一遇到市场行情不好、自然灾害,就会伤筋动骨,甚至血本无归,信用再好,也是有心无力,是最大的风险所在;涉农贷款缺少合法、高性价比的抵压、质押物,即使房产、林权、土地流转等确权之后,也存在着散、小、微的情况;不良贷款执行难,涉农贷款一旦形成不良贷款,因涉及一家一户的具体生存问题,在执行上也存在诸多顾虑与难处。
2012年,杜郎口镇南董村5名农民,看邻村的“八仙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买卖红火”,又不愿意加入其中“挣小钱”,就组成联合体向农信社贷款10万元,流转8亩耕地加上自家的11亩耕地种蒲公英。因管理不善,又赶上特大暴雨,19亩蒲公英绝产,5户家庭东拼西凑还欠信用社6万元贷款。最后还是杜郎口镇政府和信用社联合做通“八仙”的工作,由“八仙”“赔钱赚名声”,再次流转这19亩耕地,5户农民以自家11亩耕地一年流转费和忙季免费帮工为“代价”,由“八仙”偿还剩余6万元贷款。
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建议各级政府对金融网点、机具下乡及运转进行年度补贴,减少金融下乡的成本压力;加快房产、林权等农民固定资产确权发证工作,使涉农贷款逐步过渡到“信用+不动产抵压”模式;建立由县级政府牵头,财政、法院、乡镇政府、金融机构参加的“涉农不良贷款联席机构”,解决涉农不良贷款执行慢、执行难的问题;以县为单位设立“重大灾害涉农不良贷款保险”,由市场化的保险公司承担部分反担保职责;尽快明确涉农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规范其财务、账目行为,方便其与金融机构及与农民资金的供需对接等。
◆书记点评——
茌平县委书记 陈秀兴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的造血“干细胞”,是农民创业发展、更新观念的“酵母”;是解决好农业收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茌平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金融下乡存在诸多制约和困难。这就需要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工商业是“政绩”,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农业是更大的“政绩”,是办在农民心坎上的“民生工程”;要对金融机构下乡进村“实打实”地支持,要把金融机构下乡的“步”及“初级阶段”,用政府及财政的力量维持在“盈亏线”以上;当然,最重要的是当好金融机构与农民、农业、涉农龙头之间的桥梁,帮助农民选好创业方向,帮助金融机构选好贷款对象,让“供”与“需”之间顺利对接,并采取信用、联保甚至政府适度担保的形式,控制金融机构的下乡风险。如此,金融下乡的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