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陕西:向土地要“绿农业”
2013-02-22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点击数:1347
“民以食为天”,农业与生态建设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陕西,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作为农业大省,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将是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三强一富一美”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效宏坦言,从目前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追求,这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记者对话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效宏,了解陕西农业如何致力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牢牢守住三秦大地食品安全的道防线。
1、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农业
记者: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集中论述,可见生态文明之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您是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
杨效宏: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有时代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这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国民素质的一种要求。具体来讲,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进而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托起山清水秀、天郎气清的美丽中国、美丽陕西。
记者:农业生态文明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杨效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也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大国,因此,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也将起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但从目前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与生态文明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追求,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最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农民,更是全社会所有成员。
记者:近年来,陕西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粮食生产连续九年超过1000万吨,同时,农业相关产业也有长足的发展。这些对陕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什么?
杨效宏:目前,陕西的农业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成绩斐然,一些农业产业已使我省处于世界、全国或成为西北地区面积和产量占据份额较大的省份。如陕西的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苹果面积、产量、品质稳居全国首位,总产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猕猴桃面积、产量位居世界;陕西的干杂果规模稳步扩大,花椒、核桃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加速提升;设施蔬菜势头强劲,已成为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陕北、关中、陕南的名优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农业园区建设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我省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农业集约化要先解决排污问题
记者:农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路子后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
杨效宏:从农业来讲,过去是温饱农业,也就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现代社会发展之后,从农业来讲,已经走上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这样一条道路。优点是科技投入、项目支持、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比较高;从缺点来讲,规模化经营必然带来社会污染和能源浪费。我们以养殖业举例来讲,首先陕西养殖发展水平很高,全省养猪量比较大,现在万头养猪的村全省有1000多个,养牛的企业养殖规模有几千头,上万头,小的也有几百头。效益提高了,养殖水平也提高了,但是规模这么大,粪便的处理就会造成一个面源的污染,也限制了产业自身的发展,这是面临的现状。第二,工业化水平程度的提高,能源的开发利用,就会出现一些工业污染,比如重金属污染,它的残留直接就带入农产品中去。第三,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看上去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从长期讲,于国、于民、于群众都是有害的。目前陕西重金属污染不是太严重,主要是面源污染和农药化肥残留污染。
记者:如果农业既要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又要确保农业生态建设,这两者怎么兼得呢?
杨效宏:总的来说,坚持生态理念,发展绿色农业,这是我们的宏观思路。落实到具体做法上,必须在农业这个系统中从源头、源中、源末进行控制监测、改造、制止,在全省广范地进行监测保护。
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首先要形成生态发展的理念,干一个产业,你不能光想着挣钱,要把可持续、绿色、环保、健康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要在项目的审批和工作推进中,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环节、要件,设计到工作中去。第二,把养殖业产生的粪便进行沼气化处理,变害为宝、变废为宝。沼气处理之后可以发电,可作为农用能源。然后沼液又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沼液上到庄稼或者是果园、蔬菜,肥力很好。把沼渣进行发酵处理,再加上一些有机元素,然后就做成有机肥,有机肥现在就是提高农业生产非常有效的代替化肥。第三就是加强检测,我省的环境监测站从省到乡镇机构都是完善的。目前,全国都在推广陕西生猪肉的检测,一头猪在村里在养殖过程中间,村一级都有检测机构,都要备案。像咱们这次全省拿出了500万元搞土壤重金属的检测,他们采集标本,送到能够承担的国家任何质量检测部门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就责令进行处理。
3、摸清陕西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劣势
记者:同样走双赢的路子,陕西在生态农业建设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杨效宏:一是具有传统优势。我省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都是有机农业的精髓。二是自然资源优势。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山区、丘陵沟壑区面积大,农业生态条件多样。特别是陕南、陕北和一些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这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三是科技优势。我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誉为中国的“农科城”,它可以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记者:那劣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效宏:,生态农业产出率相对比较低,成本比较高,精细化程度比较高,但是目前投入不够,这是最大的问题。比如说,农民不用化肥,完全用有机肥,在投入上政府应该多给予补贴。第二是理念问题。千百年来农业生产只想着吃饱就行,现在还要吃好,要把环保生态的理念不断推广,不断宣传,要取得全社会的认同。第三,咱们现在对生态农业的推行还只是用行政的手段,缺少立法。
记者:陕西对生态农业的尝试已经有十多年,有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示范区域?
杨效宏:前年开始到去年,省委、省政府拿出资金建了1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一个示范园省上投资500万元,就是按照绿色环保生态的高标准循环农业进行建设,陕北、关中和陕南都有。第二就是以杨凌为中心的关中产业带基本上都是循环农业,比如沼畜果,沼菜猪循环产业。成果来讲,洛川县、澄城县、杨凌示范区、周至都有不少好的典型做法。
4、重点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记者:陕西农业在生态方面已经做了多年的基础工作,具体在哪些方面?
杨效宏:首先,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力度。在全省划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进行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2012年在全省设置50个资源环境保护重点县,配合渭河流域三年行动方案,在渭河流域18个重点区县建站设点,进行农业面源污染和资源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监测。目前我省有对分布于不同区域的26个国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进行产排污系数测算和地膜污染监测点。2013年还将建设8个国家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点,为进一步掌握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情况、防止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资源的保护方面,对全省的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长期的定点监测和资料收集,基本掌握了全省农业环境质量大的格局变化。关于全省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和管理等工作,随着我们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对我省农业资源环境状况的分析和掌握会更深入一些。另外,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简称“三品一标”)的认证和监管也是基于生态保护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对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起到标准、示范作用。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外来物种入侵防范,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首先开展重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成华山新麦草、野生猕猴桃、野大豆等三个原生境保护点。加强野生猕猴桃、燕麦等农作物种质资源以及关中奶山羊、秦川牛、关中黑猪、陕北黑山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将来还要在全省建立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收集保存体系,建立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等等,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提供更多的保障。
记者:在构建陕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框架过程中,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杨效宏:通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过现代农业的结构转型,我们在工作中逐渐强化了生态文明、节能环保、资源循环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总的来说,目前我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规模化养殖场区粪便的无害化设施配套建设短缺,治污方面投资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全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农用地膜污染长期存在,监测、回收、处理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的投资力度较弱。第二,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安全监测监管力度不够。第三,农业清洁生产、农村节能减排、农村清洁工程、循环农业等综合技术尚不完备,总结、推广尚需时日。
记者:陕西生态农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杨效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包括发展低投入、低排放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农业清洁生产、农村清洁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生态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牢牢把握住现代农业与生态建设的统一。,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第二,实施技术集成,实现农业减排、降低面源污染。第三,利用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其规模化、专业化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第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文明水平。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全面提升社会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保证。
未来,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这些规划的深入实施,陕西会真正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国土增绿、人民增收,人居更生态、经济更低碳”。我相信,“美丽陕西”一定能实现。
- 上一篇:淮南田家庵区发展现代农业促农增收
- 下一篇:传统农业模式面临变革